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两弹”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
  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市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
  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
  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
  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
  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
  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
  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
  、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瞬拧?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
  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
  、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
  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
  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
  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
  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
  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
  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
  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9.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
  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
  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
  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
  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
  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
  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
  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
  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
  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
  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
  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
  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
  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
  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
  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
  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
  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
  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
共5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94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