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博物馆
【博物馆简介】
河北大学博物馆创建于天津工商学院时期,其前身是著名的1914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创立的北疆博物院,后与河北大学分离,现身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现在的河北大学博物馆复馆于1996年,由原历史系文物室和生物系动植物标本室合并而成,第一任馆长为刘式今。
【北疆前身】
北疆博物院是该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今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原名黄河白河博物院。该院专以研究黄河、白河(即海河)两大流域之农矿地质及动物为范围,故院名“北疆”。北疆博物院院长是耶稣会神父黎桑,他的中国名字叫桑志华(1876-1952)。1912年,取得动物学博士学位的桑志华提出要在中国北方建立北疆博物院。1914年春,他从法国来到天津,直到1921年,桑志华只身一人,身背采集包,手拿地质锤,携带猎枪及各种网具,深入山西、陕西、河北、甘肃、内蒙古等地,采集了大量动植物、矿物标本,为北疆博物院建设打下了基础。
在采掘标本的同时,桑志华还聘请法国和俄罗斯专家来馆对藏品进行整理、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了瞩目的成果,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桑志华也获得了法国政府“铁十字骑士勋章”。抗战爆发后桑志华的采掘工作中断,1938年回国,1952年逝世。
该校地震仪室陈列有天津最早的地震仪———大地测震仪。这台地震仪为俄国大科学家贾理精所发明,1931年由上海徐家汇天文台运津。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18855.htm
【历史文物室】
博物馆内收藏文物近9000余件,商周时期青铜礼器、宋元明清瓷器、历代货币(五铢钱)、殷代甲骨文占其大宗及重要的地位,当中不乏稀世珍品,国家一、二级文物70余件,馆藏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如北京周口店猿人头骨、康熙官窑五彩仕女大盘、雍正粉彩碗、嘉庆官窑转心瓶、乾隆官窑粉青葫芦瓶等,五彩转心瓶就被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誉为国宝中的国宝。1996年,中国社科院研究院李学勤与罗琨专程来整理所藏甲骨文,并墨拓其中177件,撰成《河北大学文物室所藏甲骨释文》发表。1999年博物馆征集到急缺文物73件,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战国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填补了河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教学标本与陈列上的时代缺陷,囊括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发展时代。20世纪80年代, 教育部高教司负责同志在参观原历史系文物室后指出:河北大学的文物,无论是数量或质量,均居全国高校文物馆藏品前列。
【生物标本室】
生物标本的收藏则更具有鲜明特色。标本收藏范围涵盖了包括台湾在内的26个省、市、自治区;还有不少国外交换标本,总藏量达到25,6233件,价值1.3亿元(经专家评估),其中昆虫标本21万件,蜘蛛标本近2万件, 其余为脊椎动物标本等。脊椎动物标本中世界珍稀动物数十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二级国家保护动物62种,三级保护动物72种,省级保护动物34种,更重要的是收藏模式标本422种,数量上千件;定名标本1000余件,形成鲜明的动物进化体系,是国内院校中收藏动物标本较多和研究实力较强的博物馆之一。 【植物标本室】
植物标本室现有3000余种,其中有世界和国际一级保护植物和近濒临灭绝的植物数十件,部分为河北大学独有。它们大多都是工商学院时期的部分遗留和原生生物系有关教师亲自采集或指导学生采集。主要特色以菊科、豆科标本和河北省药用植物为主,其中北京和河北标本较全;还有钟观光早年采集的南方部分标本,以及《直隶植物志》、《北京植物志》和《河北植物志》的部分凭证标本;另有部分马兜铃属模式。植物标本室长期缺乏分类,亟待完善。
【脊椎动物标本室】
本标本室共计560余种,3900余件隶属16个动物门的代表种类,尤以鸟类和兽类突出,象狮虎豹、鲸鲨鳄蛙一应俱全。其中截至2000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本19种,黑叶猴、牛角羚、大熊猫、云豹、白鹳、黑鹳、褐马鸡、朱鹮、金雕、黄腹角雉、黑颈长尾雉、细嘴松鸡、丹顶鹤、大鸨、波斑鸨、扬子鳄、中华鲟、巨蜥、黄岛长吻虫,二级保护动物60多种,省级保护动物30余种。另有全国少有或我校独有的世界珍稀动物黑嘴鸥、鸸鹋、美洲鸵鸟、斑马、非洲狮、普河豚、美洲虎等。
鸟类标本尤为突出,河北大学博物馆现有鸟类标本257种,其中在中国分布的鸟类有250种,隶属于19目59科160属;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共58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有35种;被列入中日候鸟协定的鸟类89种;被列入中澳候鸟协定的鸟类24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166种。
【无脊椎动物标本室】
无脊椎动物标本室河北大学生物标本中最重要最丰富的一块,主要收藏方向为昆虫、蜘蛛、贝类软体。尤其在蝗虫、蜘蛛、蝇蝎类可以说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著名的西藏等蝎就在河北大学。河北大学拥有的昆虫类标本,除了少数历史留存外,第一批是任国栋1996年带来的,共58 000件,主要为我国荒漠半荒漠地区的标本,定名者2000种,以鞘翅目昆虫占优,其中拟步甲科昆虫收藏量及研究工作居全国之首,共900余种,标本100余种,中国新纪录70余种。第二批是宋大祥和朱明生1999年调入时带来的蜘蛛标本,共50 000种,涉及7目63科1600余种,采自全国各地,其中模式标本290余种,中国新纪录300余种,是全国收藏蜘蛛标本和研究工作的最突出者,并与国际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第三批是近年利用《河北动物志》编研经费,在河北省内大范围采集的各类昆虫标本80 000余种,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采集标本20 000余种,累计昆虫标本种类21目500余科8000余种,与国外存在交流交换的密切关系。
此外河北大学昆虫标本室在类标本收藏上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其中在系统整理河北大学博物馆馆藏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标本的基础上,鉴定出中国迷食蚜蝇亚科9族,21属37种,其中9新种:红腹柄角蚜、暗红黑蚜蝇、樟木黑蚜蝇、北方管蚜蝇、无斑管蚜、漠河管蚜蝇、郑氏管蚜蝇、黄绿毛管蚜蝇、四川蜂蚜蝇。
【科学研究】
2003到2007年来,博物馆及其生命科学学院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部级项目16项,省自然基金9项,省科技厅12项,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项目11项,横向课题17项,鉴定国家级及省级课题15项,分别获国际、国内先进。其中2006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项,至2007年5月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子课题、专题8项。近年来,我院发表的论文质量不断提升,共发表SCI论文近60篇,核心级以上刊物200余篇,其它150余篇。其中05年发表SCI论文22篇,06年发表24篇SCI论文,我院近两年的科研水平正在稳步发展。在5年内承担《中国动物志》6卷,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主编其他教材和著作共3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全国优秀图书特别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