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河北大学博物馆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5项。
  河北省各主要水系鱼类、两栖类调查
  细鳞鱼生物学观察
  《河北动物志》编研
  《河北植物志》(第二版)(未付印)
  《中国动物志 蜘蛛纲 球蛛科》、《中国动物志 蜘蛛纲 蟹蛛科》、《中国动物志 蜘蛛纲 平腹蛛科》、《中国动物志 蜘蛛纲 皿蛛科》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直翅目蝗总科》
  《世界蝗总科及其近缘类群目录》(英文)
  《中国蜘蛛》(英文)
  《中国荒漠半荒漠的拟步甲科昆虫》
  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调查
  可可西里地区生物考察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物考察
  《福建昆虫志》
  湖北昆虫名录
  海南森林昆虫
  ………


【现任馆长】

  任国栋,1955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是目前我国特大昆虫类群――异跗节类甲虫的唯一分类专家。发表153篇学术论文,学术专著19部,参加编写研究生教材1部,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4项,发现昆虫新物种142种,所著《中国荒漠半荒漠的拟步甲科昆虫》一书系我国第一本关于荒漠昆虫的学术著作,受到国家首批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出版基金1项、省级科研课题4项;作为主研人参加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社会展出】

  博物馆还根据社会需要,多次向学校内外开放,每年平均接待数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如配合世界禁毒日和世界环境日,于1998年6月举办了《金缕玉衣及珍稀动物展览》,9月举办了《全国禁毒展览》,特别是禁毒展览,引起校内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1999年喜迎祖国50年大庆,举办了《狮子、蝴蝶展》,受到了校内外广大师生和观众的热情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为配合河北大学的80年华诞,在主楼正式举办了大型动物展览,展出了动物标本24000余件和大量文字版面。自生物展厅开放以来,接待了大批的省内外领导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8位院士参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厦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大学的外国朋友,均给予高度评价。


【驻馆院士】

  

印象初院士


  男,江苏海门人,汉族,193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1958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三届、四届、五届、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协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挑选为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2月被河北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印象初院士长期从事蝗虫分类工作,30多年来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1975年发表《白边痂蝗在青藏高原上的地理变异》一文,揭示了一个物种由于海拔升高,其形态特征出现梯度变异为种内(亚种内)变异。提出蝗虫类在高原上的适应性,演化途径和高原缺翅型等新见解。阐明了高原上风大不适于蝗虫飞行导致翅的退化,翅是蝗虫的发音器官构造之一,翅的退化导致发音器的退化,发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导致听觉器官的退化和消失。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缺翅,缺发音器,缺听器的种类是最进化的种类,也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类。1984年出版的《青藏高原的蝗虫》为该地区蝗虫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1982年建立了《中国蝗总科新分类系统》,后被誉为印象初分类系统;1990年发表了《北美洲镌瓣亚目(蝗亚目)的分类》一文,两者之间的区系组成和主要危害种类完全不同,提出了必须防止相互传播的建议。1996年出版了《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200多万字,英文,记录了从1758—1990年所有的已知的蝗虫类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97年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青藏高原的蝗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宋大祥院士


  男,浙江绍兴人, 1935年5月9日生,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前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生物学系。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毕业后赴哈尔滨师院任教。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学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留所工作,任动物所副所长、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99年来河北大学工作,当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内外兼职:法国国际蜘蛛文献中心(CIDA)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区系学科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濒临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动物分类学报》主编、《生物学通报》副主编、《中国动物杂志》副主编、《科学》和《生命》科学编委等职。
  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先后从事枝角类、淡水和寄生 足类的分类区系研究,河蟹生殖洄游的研究以及吸血蚂蟥的生物学和防除研究。首次报道剑水 噬食鱼苗,找出了淡水养殖中鱼苗突然大量死亡的原因,避免渔场的经济损失。针对河蟹减产,通过研究查明系由于成蟹和蟹苗在洄游中受水坝和河水污染的阻拦,提出移苗的办法。经各地采用后大大增加了河蟹的产量。首次详细阐明了日本医蛭的生物学并提出驱避的办法,发表吸血蚂蟥新种多个。自七十年代末起,从事蛛形类的研究。蛛形纲是陆生动物中除昆虫纲以外的第二大类群。蜘蛛作为农林中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消灭害虫和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先后赴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密桑研究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联邦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生物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圣肯堡博物馆、梅茵茨哥登堡大学、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博物馆,韩国蛛形学研究所、日本东京自然博物馆等地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通过他的研究及与同行的合作,使我过蜘蛛学的研究尽快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他积极推动我过蛛形学会的成立和《蛛形学报》的出版, 在推动我国蛛形学的发展和奠定我国现代蜘蛛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迄今为止,先后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和工具书20余册,论文约200篇(其中10篇发表于美、日、德、韩国学术刊物上)。《中国淡水 足类志》、《农田蜘蛛》分别获科学院二、三等奖。七五期间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西南动物资源研究。八五期间,主要从事中国土壤动物、动物地理分布研究和蜘蛛目系统演化研究,以及中国动物志(蟹蛛科)的编写。在参与领导中国动物志编写工作的同时,还主持我国动物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已完成初稿),以及动物学名词的审定工
共4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6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