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李庆逵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中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李庆逵(1912—2001),男,浙江宁波人,1912年2月12日出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土壤学家、农业化学家。
  193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46年、1948年先后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地质调查所技正、土壤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第二至五届理事长、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国际磷酸盐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委副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第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五、六、七、八届江苏省人大代表,第五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委员会委员,第六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教科文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七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李庆逵主要从事土壤—植物营养和施肥,红壤基本性质、发生分类及利用研究。1937年发表的《土壤分析法》和1953年以后多次再版的《土壤分析法》,在我国土壤分析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迫切需要发展橡胶生产,他接受国家任务,带领科技人员参加橡胶宜林地考察,提出选择北回归线以南种植橡胶树的土壤学依据,通过对橡胶树生长气候、土壤条件和有效施肥的研究,将栽培线推广到北纬18—24度,为世界上热带北缘种植橡胶树提供了样板。1981年我国干胶产量达12.5万吨,居世界第六位。这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70年代初,他提出的碳酸氢铵深施技术,为氮肥的合理施用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做出了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土壤中磷、钾元素的状况和磷、钾肥施用效应,并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幅土壤磷素分布图。为中国磷钾化学肥料的发展和施用提供了依据。其中,有关磷矿粉的有效条件和合理施肥技术,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最高年份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所主编的《中国磷矿的农业利用》专著对中国磷矿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磷肥品种的技术和合理施用磷肥都有参考价值。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多年研究红壤的基础上,他主编了《中国红壤》一书,对中国红壤的生成发育、基本特性、开发利用和改良措施进行了系统论述,积累了完整资料,在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59—1980年间李庆逵院士三次当选为江苏省劳动模范。曾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土壤学报》、《土壤学进展》及《农业现代化研究》等全国性刊物编委,国际《肥料研究》杂志编委。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名。先后主编了《中国红壤》《中国土壤》《中国磷矿农业利用》《中国水稻土》等专著,刊出论文9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庆逵一直关心爱国统一战线事业。1953年,他加入了九三学社,数十年来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的工作,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责任心,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宣传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并深入实际,视察调研,了解民情,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推进依法治省、推进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1年2月25日,李庆逵院士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89岁。
  

 李庆逵,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土壤分析化学、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及施肥,红壤性质、发生分类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率先研究了我国土壤植物养分状况与合理施肥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磷肥的肥效、有效条件及施用方法。提出了提高化学氮肥肥效的造粒工艺。在橡胶树北移和施肥研究方面也有所建树。为发展我国土壤科学和化学肥料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庆逵,字和成。1912年2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书香门第。1925年在宁波效实中学初中部毕业。192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中学高中部。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经翁文灏引荐,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4年,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下,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6年获农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仍工作于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于1953年组建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现更名为南京土壤研究所),李庆逵先后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和名誉所长等职。并于1957—196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副队长,1978—198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他还兼任过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56年,年仅44岁的李庆逵就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称号。3次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的殊荣。历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二、三、四、五届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和中国化肥学会的副理事长。
  李庆逵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和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任委员和南京市委主任委员,现为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参议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五、七届代表。1983年起任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李庆逵也是国际土壤学界的知名学者。1950年他当选为第四届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1980年受聘为在荷兰出版的国际《肥料研究》(Fertilizer Researh)杂志的编委。1987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授予他“著名科学家”荣誉称号及奖章、奖品。
  李庆逵从事土壤及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研究已达60年,其间,曾发表论著80余篇,并多次获奖。为我国土壤科学及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引进土壤化学分析,研究红壤基本性质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现代土壤科学研究正处于创始阶段,李庆逵注意吸取欧美先进的研究方法,首先引进土壤化学分析,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土壤类型,选择了适合我国当时情况的土壤分析方法,于1937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土壤分析法》。5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1953年出版了《土壤分析法》新版本,1958年出版了再版本。《土壤分析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土壤科学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研究方法,成为我国30—70年代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对推动我国现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庆逵不仅重视土壤化学分析,而且对土壤的基本性质也进行了广泛研究。1943年,他在美国《土壤科学》(Soil Science)上发表了《中国主要土壤的化学特性》(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at Soil Groups of China)一文,是率先向国际土壤界介绍我国土类化学特征的文章,使我国土壤科学研究成果进入国际土壤学术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助手们在我国红壤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并且采集了主要类型的土壤、成土母岩、半风化母岩的样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化学和物理化学分析,并将测定结果计算为矿物组成。先后发表了《中国红壤的化学性质》(1957)、《华南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1958)、《中国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的一些问题》(1958)。这些文章详细地论述了红壤的发生分类及其基本属性,提出了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9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