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孟和
科研工作和生产建设需要的会议记录、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专利说明书和技术标准等文献都在这个时期开始大量搜集和补充,从而改变了原来馆藏的面貌,为向科学进军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同时也形成了院图书馆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陶孟和亲自过问和指导国际书刊交换工作,目的在于宣传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大量引进国外的科技信息。在交换工作中,他以丰富的国际知识和管理经验,亲自对英、美、日、德、法各国学术机构进行选择交换对象和选择双方应交换的书刊名称。他对国际书刊交换工作的经济效益极为重视,他把出版物分为三种类型:高级、中级、一般,有价格的标价,没有价格的根据书刊质量估价,无论采用哪种交换方式,都尽量做到等价等量,每年工作总结都要把当年交换的经济效益算出来,估计一年为国家节约多少外汇。同时也注意交换书刊的质量,指示把交换来的书刊进行展览,请科学家加以鉴定。竺可桢和吴有训副院长等曾亲自参观展览会,称赞这项工作很有成绩。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根据陶孟和的指示,院图书馆编制了《新书公告》、《苏联期刊论文索引》、《自然科学期刊索引》、《全院化学期刊总目》、《俄文期刊总目》、《专利快报》、《专利文献索引》以及《科技文献索引》等。武汉分院图书馆编制了《化学论文专题索引》,兰州分院图书馆编制了《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参考资料索引》,南京土壤所图书馆编制了《土壤学论文索引》等。这些书目、索引都受到科学研究人员的热烈欢迎。
陶孟和经常教育图书馆人员要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并逐步提高服务质量。院图书馆建馆初期,藏书不多,工作重点放在为各所补充图书上。由于研究工作需要,从1956年开始扩充阅览室,1957年增设专利文献阅览室和缩摄资料阅览室。1958年5月,设立西郊服务站,1959年10月中关村书库落成,即正式成立自然科学服务部,将城内的自然科学书刊迁入,为中关村各研究所科研人员使用,书刊使用率大大提高,当年出借书刊达到136756种276190册,等于1956年全年借书量的五倍。在服务方式上,院图书馆除了来馆借阅外,还开展了信函借书、送书上门,办理国内外馆际互借等项目。此外还注意了加强书刊报导、读者辅导及参考咨询工作,举办了新书陈列、专题展览、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向科研人员宣传馆藏、辅导读者掌握查找文献的方法,受到了科研人员的称赞。各研究所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普遍实行开架借阅,不少图书馆还开展了代查、代借、代复制和代译文献工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科研人员的用书要求。陶孟和看到后感到非常满意。
早在1956年,陶孟和就呼吁:“为了广泛地供应各方面对科学文献资料的需要,为了使每个图书馆都能设备充分的复照工具,包括照相机、显微影片复制机等,随时做出复制拷贝,以应需要。”到1959年,他更进一步指出图书馆必须向机械化、自动化方面前进。他说:“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在今天都是管理盈千累万的文献的工作,由于文献的日益增多,手工作业已经逐渐不能适应需要,因此就必须向机械化、自动化这方面前进。我们期待着科技工作者对于文献的阅读、搜寻乃至翻译诸方面的机械化、自动化,多给我们指教和帮助。例如关于显微片镜头的设计和制造,穿孔卡片的搜索机,自动翻译的电子计算机等,都是我们应该及早赶上国外的进展的。”对于这一观点,大家都感到陶孟和很有远见。
陶孟和十分注意图书馆干部的培养和训练。当他刚兼任图书馆馆长时,就于1951年3月5日召开第一次馆务会议,对图书馆工作同志提出具体要求。他说:“本院根据51年第1次院长会议之决议,行政更改方面,各院长分工负责,本人即负责图书馆的任务。现在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各样的事业都在向前发展。图书馆是促进提高文化水平的一个机构,当然是更重要的事业。其业务之扩大,是必然之势。……所以我对馆内诸位工作同志有几点要求:(1)在图书馆工作要有为大众服务的精神,要满足读者的要求,要爱惜书本。自己喜欢阅读当然也是好的现象,不过要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精神。(2)科学院的图书馆性质又不同一般图书馆,大概都是供专门科学人才阅读的书籍多,所以在本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各所负责图书的同志,对于所藏书籍的分门别类要有明确的了解,读者要参考哪一种问题或哪一类性质的书,可以随时找出,以供阅读。(3)各人要精通本岗位的业务,将来庞大的任务来临,我们应付裕如,不致茫无所措。现在本馆已组织了一个业务学习班,这是很好的,我希望把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成一个规律性的而且正常化起来。”接着指出“院馆、分院馆在干部训练培养上多做一些努力。开办短期训练培养在职干部,是有效的办法。在工作中也要有计划地培养年轻的工作人员,一方面给予条件,要他们学习业务知识、语文及科学知识。一方面要大胆地交各种工作给他们做,在工作中锻炼他们,即可多快好省地培养,”他还说:“在干部工作中注意培养新生力量。扶持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很快成长起来。年长的专家们要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无保留的传授给你们的接班人,青年也尊重前辈,虚心向前辈学习。”根据陶老的指示,解放初期,院馆办过三次讲习班。1956年院馆又办一次大型学习班。1959年院馆与武汉分院图书馆、上海分院图书馆分别在武汉和上海联合举办三期图书馆训练班,1960年到1962年,院图书馆又连续两次在北京举办图书馆训练班,使全院1000多名图书馆干部受到基本训练,提高了业务水平。1958年,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又组织院图书馆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科学情报大学,翌年并入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科学情报系,培养了一批图书、情报、出版人才,其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业务部门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
陶孟和热爱青年,提携后学,诲人不倦。他在图书馆,对待青年干部更是循循善诱,勉励他们多多学习,钻研业务,尤其是文献采访工作和国际交换工作同志遇到问题找到他时,他总是不厌其详地为他们解释疑难,解决问题。陶副院长以七十多岁的高龄,时常带病到馆主持工作,亲自坐到国际书刊交换组办公室审核交换的信件和交流的书刊。他的言传身教,影响至深。
总的说来,在陶孟和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事业在全国解放后短短的十年中发展很快,全院图书馆数量由1950年的17个发展到1959年的200多个,藏书也由1950年的6.3万册增加到1959年的600万册以上。这些藏书都是国内最有用、最珍贵的科技文献,对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陶孟和早年治社会学,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当作伪科学遭到否定,也由此严重影响了对陶孟和的公正评价和合理使用。当1957年整风动员知
另一方面,陶孟和亲自过问和指导国际书刊交换工作,目的在于宣传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大量引进国外的科技信息。在交换工作中,他以丰富的国际知识和管理经验,亲自对英、美、日、德、法各国学术机构进行选择交换对象和选择双方应交换的书刊名称。他对国际书刊交换工作的经济效益极为重视,他把出版物分为三种类型:高级、中级、一般,有价格的标价,没有价格的根据书刊质量估价,无论采用哪种交换方式,都尽量做到等价等量,每年工作总结都要把当年交换的经济效益算出来,估计一年为国家节约多少外汇。同时也注意交换书刊的质量,指示把交换来的书刊进行展览,请科学家加以鉴定。竺可桢和吴有训副院长等曾亲自参观展览会,称赞这项工作很有成绩。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根据陶孟和的指示,院图书馆编制了《新书公告》、《苏联期刊论文索引》、《自然科学期刊索引》、《全院化学期刊总目》、《俄文期刊总目》、《专利快报》、《专利文献索引》以及《科技文献索引》等。武汉分院图书馆编制了《化学论文专题索引》,兰州分院图书馆编制了《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参考资料索引》,南京土壤所图书馆编制了《土壤学论文索引》等。这些书目、索引都受到科学研究人员的热烈欢迎。
陶孟和经常教育图书馆人员要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并逐步提高服务质量。院图书馆建馆初期,藏书不多,工作重点放在为各所补充图书上。由于研究工作需要,从1956年开始扩充阅览室,1957年增设专利文献阅览室和缩摄资料阅览室。1958年5月,设立西郊服务站,1959年10月中关村书库落成,即正式成立自然科学服务部,将城内的自然科学书刊迁入,为中关村各研究所科研人员使用,书刊使用率大大提高,当年出借书刊达到136756种276190册,等于1956年全年借书量的五倍。在服务方式上,院图书馆除了来馆借阅外,还开展了信函借书、送书上门,办理国内外馆际互借等项目。此外还注意了加强书刊报导、读者辅导及参考咨询工作,举办了新书陈列、专题展览、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向科研人员宣传馆藏、辅导读者掌握查找文献的方法,受到了科研人员的称赞。各研究所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普遍实行开架借阅,不少图书馆还开展了代查、代借、代复制和代译文献工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科研人员的用书要求。陶孟和看到后感到非常满意。
早在1956年,陶孟和就呼吁:“为了广泛地供应各方面对科学文献资料的需要,为了使每个图书馆都能设备充分的复照工具,包括照相机、显微影片复制机等,随时做出复制拷贝,以应需要。”到1959年,他更进一步指出图书馆必须向机械化、自动化方面前进。他说:“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在今天都是管理盈千累万的文献的工作,由于文献的日益增多,手工作业已经逐渐不能适应需要,因此就必须向机械化、自动化这方面前进。我们期待着科技工作者对于文献的阅读、搜寻乃至翻译诸方面的机械化、自动化,多给我们指教和帮助。例如关于显微片镜头的设计和制造,穿孔卡片的搜索机,自动翻译的电子计算机等,都是我们应该及早赶上国外的进展的。”对于这一观点,大家都感到陶孟和很有远见。
陶孟和十分注意图书馆干部的培养和训练。当他刚兼任图书馆馆长时,就于1951年3月5日召开第一次馆务会议,对图书馆工作同志提出具体要求。他说:“本院根据51年第1次院长会议之决议,行政更改方面,各院长分工负责,本人即负责图书馆的任务。现在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各样的事业都在向前发展。图书馆是促进提高文化水平的一个机构,当然是更重要的事业。其业务之扩大,是必然之势。……所以我对馆内诸位工作同志有几点要求:(1)在图书馆工作要有为大众服务的精神,要满足读者的要求,要爱惜书本。自己喜欢阅读当然也是好的现象,不过要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精神。(2)科学院的图书馆性质又不同一般图书馆,大概都是供专门科学人才阅读的书籍多,所以在本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各所负责图书的同志,对于所藏书籍的分门别类要有明确的了解,读者要参考哪一种问题或哪一类性质的书,可以随时找出,以供阅读。(3)各人要精通本岗位的业务,将来庞大的任务来临,我们应付裕如,不致茫无所措。现在本馆已组织了一个业务学习班,这是很好的,我希望把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成一个规律性的而且正常化起来。”接着指出“院馆、分院馆在干部训练培养上多做一些努力。开办短期训练培养在职干部,是有效的办法。在工作中也要有计划地培养年轻的工作人员,一方面给予条件,要他们学习业务知识、语文及科学知识。一方面要大胆地交各种工作给他们做,在工作中锻炼他们,即可多快好省地培养,”他还说:“在干部工作中注意培养新生力量。扶持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很快成长起来。年长的专家们要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无保留的传授给你们的接班人,青年也尊重前辈,虚心向前辈学习。”根据陶老的指示,解放初期,院馆办过三次讲习班。1956年院馆又办一次大型学习班。1959年院馆与武汉分院图书馆、上海分院图书馆分别在武汉和上海联合举办三期图书馆训练班,1960年到1962年,院图书馆又连续两次在北京举办图书馆训练班,使全院1000多名图书馆干部受到基本训练,提高了业务水平。1958年,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又组织院图书馆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科学情报大学,翌年并入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科学情报系,培养了一批图书、情报、出版人才,其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业务部门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
陶孟和热爱青年,提携后学,诲人不倦。他在图书馆,对待青年干部更是循循善诱,勉励他们多多学习,钻研业务,尤其是文献采访工作和国际交换工作同志遇到问题找到他时,他总是不厌其详地为他们解释疑难,解决问题。陶副院长以七十多岁的高龄,时常带病到馆主持工作,亲自坐到国际书刊交换组办公室审核交换的信件和交流的书刊。他的言传身教,影响至深。
总的说来,在陶孟和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事业在全国解放后短短的十年中发展很快,全院图书馆数量由1950年的17个发展到1959年的200多个,藏书也由1950年的6.3万册增加到1959年的600万册以上。这些藏书都是国内最有用、最珍贵的科技文献,对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陶孟和早年治社会学,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当作伪科学遭到否定,也由此严重影响了对陶孟和的公正评价和合理使用。当1957年整风动员知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03-18 ]
下一篇:童第周[ 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