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陶孟和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运词用字十分考究,从不马虎。工作人员为了通过他这一关,每次写信都要查几次词典,或参考英文函牍范例,觉得没有纰漏了,才敢打印出来送他审批修改。经他批改过的函件,文字确实标准、流畅。
  根据副院长领导各所的分工,陶孟和负责社会、历史、考古和语言4个研究所。他本人还兼任社会研究所的所长。在他的建议下,社会所于1952年由南京迁北京,随后他辞去了所长职务。从1953年起,该所更名为经济研究所。


陶孟和-关注科学编译出版工作

  从建院开始,陶孟和就分工主管编辑出版工作。为了加强这一工作,他推荐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出任编译局局长。鉴于过去许多科研论文及著作都是用外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或出版的,国内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也出版过一些学报和刊物,但一直没有全国性的权威刊物,院领导首先决定出版综合性刊物《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及供国际交流的英文刊物《科学记录》。同时作出了扶助国内各重要专门学会、研究会等发行科学期刊的规定。除此之外,对审定自然科学名词,翻译介绍苏联及其他国家科学著作,以及出版科学普及读物等作了安排。
  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积累,著书立说者日渐增加,中国科学院决定于1954年成立科学出版社。陶孟和对科学出版社特别关心,从出版的方针、任务和工作都作了指示。
  1956年, 在遴选《中国科学》、《科学记录》编委会成员时,大家认为这两个刊物是科学院主办的的综合性刊物,陶孟和作为副院长分工领导出版工作,本身又学识渊博,担任主编是适当人选。但陶孟和从全局出发,坚决谢绝。他说,自然科学刊物要由自然科学家主管领导。陶孟和虽不担任《中国科学》、《科学记录》两刊的具体领导,但对这两个刊物十分关心,经常到编辑室给工作人员讲编辑刊物应注意些什么,应具备哪些必要的科学知识,要他们看《自然》、《科学》、《发现》等英文科学刊物,学习它们用词的准确性、科学性,要把好文字关。建国十周年的时候,《中国科学》准备刊登十年科学成就的文章,陶孟和还曾亲自建议编辑部向周培源和斯行健约稿,他们的文章不但有水平,外文也写得精采,这使工作人员深受教益。
  为加强编译出版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组织重叠,1955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决定撤销编译局,成立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科学出版社、院图书馆以及后来成立的科学情报研究所都归属该委员会领导,由陶孟和担任主任委员。根据陶孟和的指示,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积极组织领导所属各单位,密切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努力地为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陶孟和-科学院图书馆事业的创始者和领导者

  陶孟和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他曾直接领导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工作,提出很多重要的思想和主张,对科学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4月28日成立图书管理处,1951年2月3日改为图书馆,作为全院管理、供应和对外交换图书的机构,由陶孟和副院长兼馆长。
  后来相继成立了院图书馆的上海分馆和兰州分馆以及二十多个所的图书馆。当时,院图书馆同它们的关系是业务领导关系。1956年以后,许多新的科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全院图书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院图书馆分为三级,即院图书馆(又称总馆),分院图书馆和研究所(包括所、室、台、站、队、校等)图书馆。院图书馆对分院图书馆和研究所图书馆的关系改为业务指导关系。在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分院图书馆的和一些研究所图书馆的建设中,在制订方针任务和规章制度方面,在搜集、交换、整理、供应书刊和培养干部方面,院图书馆做了许多工作,为建立全院图书馆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孟和从领导图书馆工作以来,就一直兢兢业业,为之倾尽心力。他指出,过去的老路有两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图书馆类型,一种是藏书楼,是封建时代传下来的;另一种是所谓新式图书馆,是从外国输入的。但这些老的路子都不能走了,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按着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要求来办图书馆。他还指出,开门办馆,是办好社会主义图书馆的方针,我们的图书馆要面向广大的科学技术人员,工农知识分子,使需要我们图书的人都能得到图书,而且是主动的供应。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以人民的勤务员自居;主动地、殷勤地、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一般说来,院图书馆可以面向全国,分院图书馆可以面向全地区,对于院内外读者可以一视同仁。门开得大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开门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既要发挥图书的最大效能,也要保障图书不受损失。至于各研究所、室的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所、室的研究工作。对外开放的对象,只能是性质上邻近的研究机构及生产战线上的同行。
  陶孟和提出的这种办馆思想,在1958年9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会议上得到了确定。
  陶孟和一贯提倡图书馆要为科学家服务。他曾于1956年72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就是《图书馆要为科学家服务》。他指出:“党和政府向科学大进军的号召,进一步加重了图书馆为科学工作者服务的任务。图书馆欢迎这个光荣的任务,应该用一切力量准备充分的科学文献资料,足以随时供应科学工作者的需要。”“目前重要的世界各国过去出版的科学典籍、期刊尽可能收购齐全,以供应用”,同时“由于今日科学的不断进步,由于我们要争取赶上国际先进科学水平,科学工作者尤其需要现在发行的科学书刊,就是今日正在陆续出版的图书杂志”。为了收购全部过去和现行的科学书刊,陶孟和提出“应该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是全国应该成立两个或三个综合性的科学图书中心,尽可能地将各种科学的书刊收购齐全。”“另一方面是发展专业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专收专业范围以内的书刊,选择精,取舍严,因之它的收藏对于一定的科学工作者最为便利,最为有用。”“全国有两三个科学图书馆中心和散在各地的各研究机构、专门学院、专业部门、生产部门等的专业图书馆结合起来,通力合作,有无相通,就可形成一个供应科学文献的大图书馆网。这个大图书馆网对我国科学研究工作,一定可以起巨大的作用。”1957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采纳了这些建议,成立了图书组,聘请陶孟和为组长。接着,国务院颁布《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在北京、上海建立第一、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地方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采购协调、集中编目、编制联合目录、培养图书馆干部等,对促进向科学进军,为科学家提供书刊资料起了很大的作用。
  陶孟和在主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期间,积极主张依靠科学家办图书馆。他认为“要办好图书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由于领导抓紧,监督其进行;2、有科技工作人员的经常予以协助;3、工作人员须有一定的科学或文化水平和外文知识水平。”因此先后成立了三个委员会,聘请科学家协助办图书馆。
  第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图书委员会”。其任务是:(1)规定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协助馆长解决图书馆的重大问题;(2)指导图书馆如何配合院内外科学研究工作的进行;(3)指导图书馆采购图书;(4)讨论图书馆的基本建设事项。先后聘任的委员有钱三强、叶渚沛、张景钺、王淦昌、傅鹰、严济慈等。
  第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书委员会”,按数学、力学(包括自动化)、物理(包括电子学)、化学、生物、地学、技术科学等领域分别聘请专家参与工作。
  第三,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图书分类委员会”,目的是研究指导《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工作。其中:(包括)(1)编制图书分类法的指导思想;(2)图书分类法的体系结构;(3)起草各类的细目。
  实践证明,这三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学书刊资料是科学研究人员不可少的信息源。所以陶孟和特别重视藏书建设。他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严格掌握订购书刊的原则:既要买得精,又要切合实用。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院图书馆采购人员广辟书源,积极搜集和补充科技文献资料。短短的几年内,把近十年国内外出版的重要科技文献补齐,一些
共5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47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