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高等院校

南开大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南开四十年校庆纪念特刊》)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儆戒,后得名“镜箴”,一直流传至今。


  镜箴订立的背景
  在南开的教育理念之中,仪表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因而张伯苓要求学生必须面净发理,衣整履洁。事实上,对仪表的严格要求看似生活的小事,其实在当时则被看成是一件关乎社会文明的大事。众所周知,晚清以降,精神萎靡、衣冠不整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一个人仪态懒散,一个国家的国民蓬头垢面,精神涣散。这样的精神面貌,又怎么能谈得上救国强种呢?张伯苓本人非常注重仪表,同时也要求南开学子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希冀青年一代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起居做起,焕发精神,进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贡献力量。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南开校规明确规定:“体态松懈,言语蛮横,奇装异服,光彩华丽,凡一切惹人注目之行为装饰,皆行禁绝。”(《南开周刊》,第1卷)有一段时间,天津社会上盛行一种叫“名士派”的不良风气,一些南开学生不免受到影响,也整天不修边幅、邋邋遢遢地在学校里面晃来晃去。张伯苓发现之后,立即在修身课上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你要是名士,你须有名士的学识。假若你没有名士的条件,而你要肮脏恶臭硬要学名士,学校绝对不允许”(梁吉生.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此番话,虽然让追求名士风流的学生们听起来非常刺耳,但是语重心长,饱含着这位教育家对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不久,这种懒散现象在南开学校得到了彻底的根绝。民国初年,张伯苓对学生的服装还做了具体的规定,一般春夏秋三季都是布大褂,冬天为颜色较深的棉布袍,或穿丝绸呢绒,裤子一般是西式的,鞋是皂鞋或皮鞋。后来虽有一定的变化,但学生的服装基本上都遵循着朴素、整齐、洁净的原则,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出现攀比,追逐浮华等现象的发生。张伯苓对个人仪表严格要求的做法,使南开的学生受益匪浅。
  镜箴的意义
  在这四十个字中,“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等充分体现表现出张伯苓对于儒家传统道德讲求修身养性的追求,以及宽厚仁爱的态度的推崇,而“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等对仪态的具体要求,也可以隐约看出张伯苓受过军事化训练的痕迹以及按照军事化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张伯苓在修身课上经常带领同学们背诵此格言,并耐心地逐字加以解释,认为学生们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实行,一定可以形成“吾校学生之气质”。当时,南开学生出校进校,都常在镜子前理理头发,整整衣扣,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以至于南开学生走在街上,即便没有佩戴校徽,大家也都可以看出这是南开的学生。当时有人评论:“南开学校乃一极有精神之学校……学生均甚活泼而眉宇间有一种文雅之态度。”(《教育杂志》,第7卷,第6期)这大概就是南开学生长期遵行“四十字镜箴”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吧。
  镜箴的影响
  镜箴一直流传于南开体系各所学校中,已经成为南开教育的一部分。南开的教师,都以镜箴来要求学生,使其着装合适、仪表得体,例如在重庆南开中学,每周一各个年级的班主任教师都会组织“着装检查”,对着装得体的学生予以嘉奖,对着装打扮不符合中学生风貌的学生给予训诫,检查的具体标准正是源自镜箴。每一位进入南开学校学习的新生,都会要求背诵镜箴,而且不时抽背。南开学生的入学手册上也专门印有镜箴,以及其来历和解释,接收新生的老师也会详细逐字逐句解释镜箴的含义。至今,南开学校的走廊、通道、寝室等处都设置有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刻有镜箴,既方便师生,也惊醒师生。 “四十字镜箴”不仅在南开流传开来,甚至还引起外国教育家和教育管理者们的关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来南开学校参观时,觉得南开学生的仪态和精神面貌与他在其他学校中看到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就特意询问校长张伯苓其中的原因。张伯苓颇为自豪地将伊利奥博士带到了镜子旁边,并将镜子上的箴言加以翻译和解释,伊利奥博士听后大加赞叹。他返回美国之后,特意将这个箴言告诉他人。美国罗氏基金会还特意派人来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寄回美国,刊诸报端,加以传扬。镜箴的影响是深远的,1916年,周恩来在南开《校风》报上发表了一则通讯:“我校事务室前所悬之大镜及上列格言,原为资警励全校师生之用。前次美人白崔克博士Dr.Buttrick来校参观时,睹之甚以为善。今格瑞里先生Mr.Greene致函校长索斯镜之撮影,并请将格言译作英文,同行寄去以为纪念,藉俟归美时,公之彼邦人士。”(《南开校风》,第26期)
  

南开校钟


   
  在南开主楼后广场上,悬挂着南开精神的象征——校钟。两边铜铸支架也呈钟型,支架上架一横梁,校钟悬挂其上。此钟体积巨大,重达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给人一种沧桑感。每年新生入校,必到此钟处举行仪式。南开校钟静静地悬在主楼的后广场,学校每逢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都会鸣钟纪念。斗换星移,沧海桑田,南开校钟虽非当日之钟,但对南开人来讲,南开校钟已经从有形之物化为一种无形的寄托,永驻在人们的心中。
  当年的校钟系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原是为庆祝李鸿章寿辰而制作的纪念钟,铜钟钟面铸有整部《金刚经》,重达一万三千余斤。1904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英军曾将该钟取走作日常用钟,八国联军向天津交还政权后,大钟移至海光寺,后海光寺赠与我校作为校钟。铜钟置于思源堂西侧,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并悬挂于约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开旧时的照片,当时那口铜钟颇为壮观,是当时南开的一景,为学校添色不少。九一八事变1周年时,南开师生为铭记国耻,每日连敲校钟9响,次敲1响,再敲8响,用以象征南开人将铭记九一八国耻,钟声轰鸣,声震方圆数里。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而驻扎在海光寺的日军则将炮口直接对准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南开罹难,建筑被毁,图书设备遭到野蛮劫掠,而万斤大钟亦不知所终。战后学校多方查索校钟,张伯苓校长曾致函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将军在日本几个掠夺物品集中地搜寻,但都杳渺无音,校钟终难逃被毁的厄运。1997年7月,为铭记南开园被侵华日军炸毁60周年的惨痛历史,学校决定重铸校钟。新铸校钟是由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南京静海寺警世钟设计者王钟泉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的。大钟的钟槌与南

大钟

京警世钟的钟槌共同出自一棵有着80年树龄的檀木,一南一北两棵钟槌堪称一对孪生姐妹。
  新的南开校钟重达3000公斤,钟高1.937米,寓意要师生员工牢记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钟的周边雕刻着60枚校徽图案,意寓60周年,钟的正面是“南开”两个大字。钟上文字由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书写,左面是校歌,中间是校训,右面是80字的校钟铭文:
   河海泱泱,立学设庠;英彦蔚起,山高水长;
  翔宇负笈,邦国之光;七七事变,倭寇似狂;
  毁我校园,景钟云亡;今兹重铸,宫生喤喤;
  莘莘学子,济济堂堂;允公允能,蹈励发扬;
  日新月异,科教腾骧;猗欤南开,宏业无疆。

  如今伴随着悠悠钟声,一批批新生走进校园,一批批毕业学生离开南开,而张伯苓在南开被毁时所言的警句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的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则长久地驻留在历代南开人的心中。


南开大学历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
共8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4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