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保护区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置

  位于中国江西省永修县、星子县、新建县3县交界


保护区级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概况

  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面积22400公顷,包括大湖池、蚌湖、中湖池、大叉湖等9个湖泊及周围湖滩草洲。地处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西北角,每年秋去冬来,水落滩出,沼泽星罗棋布,水草繁茂,鱼虾众多,是候鸟理想的越冬地。据调查,全区有鸟类258 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32种,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全球约95%的白鹤在此越冬, 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鸿雁群体所在地。该保护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保护、研究鸟类的重要基地。


保护区特色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水位最高时湖泊约170公里长,最宽处为74公里。形状像一个大葫芦,倒挂在长江南岸。由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条主要河流分别从西、南、东南三面供水,然后注入长江。枯水季节,水落滩出,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草地、湿地碧绿一片。1980年建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00公顷,1988年建立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2400公顷。
  鄱阳湖每年洪水期、枯水期水位变化很大,10月~翌年3月水落滩出,鱼、虾、螺、蚌及各种水草丰富,是候鸟越冬栖息的乐园。约有鸟类148种,其中水禽69种,属国家保护的鸟类有20种,主要有白鹤、白头鹤、黑鹳、大鸨、鹈鹕、白琵鹭等濒危物种。建立保护区以来,开展鸟类环志,生态观察、饲养驯化等研究工作,保护管理珍贵鸟类,各种候鸟的数量显著增加。每年冬春季,成群候鸟飞翔,壮丽奇观,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视。
  鄱阳湖的植被在湖泊中主要水生植物为苦草、眼子菜、绿藻、蓝绿藻,仅有小面积的芦苇。附近山地丘陵植被是以苦槠、丝栗栲、钩栲、甜槠、青冈栎、木菏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天然次生林,此外还有杉、竹混交林;杉、马尾松及阔叶树混交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人工林大多为杉、马尾松及其他经济林树种。
  保护区内有9个淡水湖泊及周围沼泽地和湿草地。湖水面积在4-9月的丰水季节为46466公顷,而枯水季节仅为5000公顷。保护区内的低丘冈地海拔为37米,有一些森林、农田和沙山等。保护区外除湖泊外,还有山地丘陵,西北部起伏较大,东部及东北部地形较为平缓,南部则多为坦荡的农田及低丘岗地。


成立时间

  1983年省政府批准建立,1985 年晋升为国家级,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
  
 保护区位于湖的西北面,基本处于海拔11-12米之间,地势平坦,西半部受修河水影响,东部受赣江水影响(图4),这两河在吴城镇相汇。吴城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平缓的“小岛”,最高处狮子山高39.6米,地层断裂和河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吴城现在的地貌。
  气候
  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寒冷,冬季甚少出现霜冻。1983-1985年水修县录得最低温度为-4.9℃(1985年12月),夏季气温高达30℃以上,水温近似于气温。
  降水全年都有,最大的降水量在4?月,但降水分布每年区别很大,年总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相对湿度颇为稳定,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鄱阳湖为多强风地区,特别是湖的北面,由长江经湖口狭窄通道进入鄱阳湖,对风有加速作用。水修县月平均风速为2.4-2.8米/秒。目前尚缺乏风向方面的数据,一般来说,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下雪不多,雪量仅3-7毫米。
  水文
  “鄱阳湖盆”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质史上300万年以前,当时发生了三组大的地层断裂共同作用形成了“鄱阳湖盆”。在距今约18000年以前最后一次冰川期,估计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20-130米,当时的长江底床比今天陡峭,在九江下游形成一个约40米的深漕,使得“鄱阳湖”水很迅速地进入长江,不能在“鄱阳湖盆”形成湖泊。冰期过后,气温逐渐变暖,海平面慢慢上升到现在的水平。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长江河床的溯流侵蚀作用停止,使得长江和“鄱阳湖盆”的高差因淤积而逐渐减少,从公元5世纪开始,鄱阳湖因河水潴留逐渐形成,到18世纪鄱阳湖达到现在的规模。
  鄱阳湖可笼统地称之为“吞吐型”湖泊,或者说是“过水型”湖泊,积水面积达16.2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全部面积的9.72%。一般来说,从2月到6月,进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从7月达翌年1月,出湖水量大于进湖水量,出湖量取决于五条河(赣江、修河、信江、抚河和饶河)和长江的水位差,最大出湖量为28800立方米/秒,最小的出湖量可以是负数,即长江倒灌,达9450立方米/秒,鄱阳湖平均每年出湖量是1347亿立方米。在水位为21.69米时,鄱阳湖的水而积达3210.22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51.7亿立方米。当水位只有9米时,水而仅216.62平方公里,蓄水量仅4.6亿立方米。鄱阳湖平均每10天更新一次湖水。
  鄱阳湖南北长170公里,平均宽度16.9公里(最大宽度70公里)。湖岸线1200公里,随着自然季节性的水位下降形成330000公顷湿地,其中保护区占22400公顷。
  鄱阳湖的泥沙淤积主要来自五大河流,每年带进湖中的泥沙量达2104000吨,其中半数流入长江,剩余部分沉积在鄱阳湖,使湖床每年升高1.7毫米。
  大量的围湖造田,使湖的容量减少,造成了鄱阳湖调节洪水能力下降,加剧了洪涝灾害。因此,湖堤不得不越修越高。长江流域其它湖泊也出现类似情况,使得长江水位上升。过去的40年中,由于围垦,与长江相连的湖区面积由20000平方公里萎缩到7000平方公里(鄱阳湖和洞庭湖是仅存的两个没有受人工控制的湖泊),1954年长江曾发生历史上最大洪水(水位达21.69米)。如果现在再发生这样大的洪水,由于鄱阳湖调节能力的降低,水位将比1954年增高2米。
  鄱阳湖在控制长江洪水中有着重要的调蓄作用。通常情况下,雨季由东向西通过中国南部,因此,五河水流高蜂出现在长江高峰到来之前,这样,在长江水倒灌进鄱阳湖之前五河的洪水已流出了鄱阳湖。
  鄱阳湖一般水质优良,局部地区的污染主要是有机废物、重金属(铜、锌、铅)污染和有机酚污染,在枯水季节水质较差,最大主要污染在鄱阳湖的南面,来自南昌的生活和工业污水。饶何上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铜矿基地,由饶河带进的主要是重金属铜污染。污染最轻微的地区是鄱阳湖的西北面,也就是鄱阳湖保护区所在地。鄱阳湖是大型的浅水湖泊,湖面大部分在海拔12?7米之间,最深点海拔7.5米,差不多位于湖的最南端。湖床的形成起因于泥沙的淤积。
  植被情况
  
 保护区内植物分布受到全年水位大幅升降变动的重大影响,导致一些亲缘接近的植物群落环湖分布并随着高度逐渐改变。1985年12月至1986年元月,吴英豪、戴惠平、黄祖友三人对鄱阳湖保护区的植被进行过简单的调查,鉴定出保护区内16个群丛和区邻近地点另三个群丛(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把部分独立的群丛划归同类),简述如下。
  1、水生植被
  (1)马来眼子菜-苦草群丛
  分布于各湖池水域深处。主要以马来眼子菜、苦草生物量最高。常见的还有黑藻、大茨藻、小茨藻(Naias minor Rll.)、--菜、菹菜、金鱼藻等。本群丛面积最大,生物量高。尤其是马来眼子菜,它的块茎是珍禽白鹤和天鹅的主要饵料。
  (2)牛毛毡群丛
共5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99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