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下,开发出降低成本的方法。
日本从1959至1960年到以后十五年间,为了在经济上达到相当的高度成长,很多企业曾采用与美国相同的“少种多量”的作法,因此产量效果处处可见。但是,如果一味模仿美国这种大产量方式是相当危险的,从1950年以来我们一直对此种观念深信不疑。用“多种少量”的生产方式制作较便宜的汽车,除非是日本人,否则不能开发出来。因此,由日本人开发的生产系统,始终一直被认为能够超越所谓的大产量生产方式。
丰田生产方式是以“多种少量”方法,制造出便宜的产品。“多种大量”的生产方式固然是相当不错,但是因为在石油危机以后的低成长时代,大家都要努力去降低成本,所以丰田生产方式才被人们注意。
●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
“彻底杜绝浪费”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而贯穿其中的两大支柱就是:
(1)准时化(JUST IN TIME,简称JIT);
(2)自働化
所谓“准时化”,就是在通过流水作业装配一辆汽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刻,以需要的数量,不多不少地送到生产线旁边。如果公司上下都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在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内部,就能把在物资和财务上给经营管理造成负担的“库存”问题几乎给解决掉。
从生产管理方面来看,这也是理想的状态。但是,像汽车这样由几千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把它的全部工序加起来,就会得到一个庞大的数字。要使这一切工序的生产计划都保持一丝不乱的“准时性”的状态,那是极其困难的工作。
生产现场的计划好像是为了改变才制定的。造成生产计划出现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估计上的错误、业务管理上的差错、出次品、返工、设备故障和出勤变化,等等。
因此,一旦前面的工序发生问题,后面的工序就必定出现停工待料的状况。不管你是否愿意,仍不得不让生产线停止或变更计划。
如果对这种状况置之不理,仍把生产计划按各道工序去执行,前一道工序所生产的零部件就会同后一道工序脱节;另一方面,还会发生某些零部件短缺,而仓库里却有一大堆用不上或不急需的零部件。这样,生产效率就会降低,最后导致企业效率下降。
更糟的是,在生产现场的各条生产线上,无法区分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或者对异常状态处理迟缓,或者实际上由于人多而零部件制造过多,却无从下手改进。
因此,如果要满足“准时化”——将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供给每一道工序——的条件,采用过去那套管理方法,即把生产计划下达到每一道工序,由前一道工序把零部件送到后一道工序的老办法,那就绝对无法很好完成工作。
● 打破常规,产生“看板”
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准时化”——在需要的时间供应需要数量的、需要的东西呢?我喜欢逆向思考问题,生产的流程就是物的移动,于是,我试着逆向考虑物的传送问题了。
传统思考方法是“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供应工件”。在汽车的生产线上,材料经过加工成为零件,然后再将零件组装成一个部件,在朝最后的组装线移动的过程中,就是说,随着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前进的过程中,汽车主体就逐渐成形了。
我倒过来观察了生产流程。我想:如果“由后一道工序在需要的时刻去向前一道工序领取需要数量的、需要的东西”,行不行?那样做的话,不就是“前一道工序只要生产后一道工序所需求的数量就行了”吗?不是只要明确提出“某种东西需要多少”,就可以把许多道工序联系起来了吗?
于是,我就设想:是否可以通过一种在各道工序之间轮流传递的“看板”来控制生产量,即需求量呢?
我们进行了种种试验,最后确定出以下做法:以生产工序的最后一道“总装配线”为起点,开始给装配线提出生产计划;而装配线上用的零部件的运送方法,也从过去由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运送的方式,改为“由后一道工序在需要的时刻到前一道工序去领取需要数量的、需要的东西,而前一道工序则只生产所需领取的数量”。
根据上述情况,把生产计划下达给最后的组装线,指示什么时间、生产多少什么类型的车,这样组装线便依次向前一道工序领取所需求的各种零部件;用这种倒过来运送的管理方法一步一步逆着生产工序向上推进,一直上溯到原材料供应部门,并给以连锁性的同步化衔接,这样就可以满足“准时化”条件,管理工作量便可减到最低限度。在这一过程中,用于领取工件或传达生产指令的就是我们所讲的“看板”。
关于“看板”,后面将详细描述。这里,我想让读者了解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状况。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核心是前面讲过的“准时化”和后面要讲的“自动化”;“看板”方式则是顺利推行丰田方式的手段。
● 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
丰田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支柱是“自动化”,但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化”。
一按电钮就自动运转的机器愈来愈多。而且,最近,机器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或者说已经是高速化了。因此,倘若稍微发生什么异常情况,譬如不同规格的材料混进了机器,边角料卡住模具,设备和模具就会损坏;同时,丝锥一旦折断,就会造出没有螺纹的不合格品,几十只、几百只不合格的残次品,眨眼间就会堆积如山。
这样的自动机器,既不能防止不合格品的大量生产,也不具有自动监视机器故障的功能。
因此,丰田公司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强调“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化”。
这种“人性自动化”的精神,产生于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1867-1930)老先生发明的自动织布机。
佐吉老先生的自动织布机,在经线断了一根或者纬线用完的时候,能够立即停止运转。因为装上了“使机器能够判断状态好坏的装置”,所以它不会出现次品。
丰田公司的“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机器”就是指“带自动停止装置的机器”。无论是丰田公司的任何一个工厂——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包括新的和旧的——都装有自动停止装置。例如,“定位停止方式”、“全面运转系统”、“质量保险装置”之类的安全装置。总而言之,它们就是赋予人的智慧的机器。
这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管理的含意。因为当机器正常运转的时候用不到人,人只是在机器发生异常情况、停止运转的时候去处理就可以了。所以,一个人可以管理好几台机器;随着人员的逐渐减少,生产效率就会有飞跃地提高。
换个角度看,这就是说,倘若人总是围着机器转,一有异常状况就取代机器,那么,异常情况就永远也不会消除。有这样一句古谚:“问题能藏一时,不能藏一世。”材料、机器本身有问题,假如修理时总是避开管理监督人员的耳目,这样到什么时候都无法改进,而且成本也降不下来。发生异常情况时停下机器,是为了把问题搞清楚;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也就好改进了。我因此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手工作业的生产线上,如果发生异常,也要作业员自己按下停止开关,让生产线立即停止。
汽车是一种必须重视安全性的产品,所以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某厂的某条生产线、某台机器是否正常,要一眼就看得明白,这样可以及时采取防止再次发生异常情况的措施。因此,我把“自动化”作为支撑丰田生产方式的另一大支柱。
●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
如何推行“自动化”,全凭各生产现场的管理、监督人员发挥智慧。它的关键在于赋予机器以人的智慧,同时还要设法让操作者即人的单纯“动作”变成“工作”,而使人与设备有机联系起来。
那么,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准时化”和“自动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我想,这可以用打棒球来做比喻。“准时化”是发挥球队队员间相互配合的协作精神,“自动化”则是提高每一个队员的个人技术。
棒球场上的每个选手,相当于生产线上的各道工序。他们只有及时控球,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准确击球,快速跑垒,并成功触垒。丰田生产的全部工序也是如此,要做到及时密切的配合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到出色的集体协作。
生产现场的管理、监督人员,就如同棒球队教练,也就是击球、守卫和跑垒的指挥者。一支强大的棒球队,总是掌握着能够应
日本从1959至1960年到以后十五年间,为了在经济上达到相当的高度成长,很多企业曾采用与美国相同的“少种多量”的作法,因此产量效果处处可见。但是,如果一味模仿美国这种大产量方式是相当危险的,从1950年以来我们一直对此种观念深信不疑。用“多种少量”的生产方式制作较便宜的汽车,除非是日本人,否则不能开发出来。因此,由日本人开发的生产系统,始终一直被认为能够超越所谓的大产量生产方式。
丰田生产方式是以“多种少量”方法,制造出便宜的产品。“多种大量”的生产方式固然是相当不错,但是因为在石油危机以后的低成长时代,大家都要努力去降低成本,所以丰田生产方式才被人们注意。
● 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
“彻底杜绝浪费”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而贯穿其中的两大支柱就是:
(1)准时化(JUST IN TIME,简称JIT);
(2)自働化
所谓“准时化”,就是在通过流水作业装配一辆汽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刻,以需要的数量,不多不少地送到生产线旁边。如果公司上下都能做到这一点,起码在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内部,就能把在物资和财务上给经营管理造成负担的“库存”问题几乎给解决掉。
从生产管理方面来看,这也是理想的状态。但是,像汽车这样由几千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把它的全部工序加起来,就会得到一个庞大的数字。要使这一切工序的生产计划都保持一丝不乱的“准时性”的状态,那是极其困难的工作。
生产现场的计划好像是为了改变才制定的。造成生产计划出现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估计上的错误、业务管理上的差错、出次品、返工、设备故障和出勤变化,等等。
因此,一旦前面的工序发生问题,后面的工序就必定出现停工待料的状况。不管你是否愿意,仍不得不让生产线停止或变更计划。
如果对这种状况置之不理,仍把生产计划按各道工序去执行,前一道工序所生产的零部件就会同后一道工序脱节;另一方面,还会发生某些零部件短缺,而仓库里却有一大堆用不上或不急需的零部件。这样,生产效率就会降低,最后导致企业效率下降。
更糟的是,在生产现场的各条生产线上,无法区分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或者对异常状态处理迟缓,或者实际上由于人多而零部件制造过多,却无从下手改进。
因此,如果要满足“准时化”——将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供给每一道工序——的条件,采用过去那套管理方法,即把生产计划下达到每一道工序,由前一道工序把零部件送到后一道工序的老办法,那就绝对无法很好完成工作。
● 打破常规,产生“看板”
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准时化”——在需要的时间供应需要数量的、需要的东西呢?我喜欢逆向思考问题,生产的流程就是物的移动,于是,我试着逆向考虑物的传送问题了。
传统思考方法是“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供应工件”。在汽车的生产线上,材料经过加工成为零件,然后再将零件组装成一个部件,在朝最后的组装线移动的过程中,就是说,随着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前进的过程中,汽车主体就逐渐成形了。
我倒过来观察了生产流程。我想:如果“由后一道工序在需要的时刻去向前一道工序领取需要数量的、需要的东西”,行不行?那样做的话,不就是“前一道工序只要生产后一道工序所需求的数量就行了”吗?不是只要明确提出“某种东西需要多少”,就可以把许多道工序联系起来了吗?
于是,我就设想:是否可以通过一种在各道工序之间轮流传递的“看板”来控制生产量,即需求量呢?
我们进行了种种试验,最后确定出以下做法:以生产工序的最后一道“总装配线”为起点,开始给装配线提出生产计划;而装配线上用的零部件的运送方法,也从过去由前一道工序向后一道工序运送的方式,改为“由后一道工序在需要的时刻到前一道工序去领取需要数量的、需要的东西,而前一道工序则只生产所需领取的数量”。
根据上述情况,把生产计划下达给最后的组装线,指示什么时间、生产多少什么类型的车,这样组装线便依次向前一道工序领取所需求的各种零部件;用这种倒过来运送的管理方法一步一步逆着生产工序向上推进,一直上溯到原材料供应部门,并给以连锁性的同步化衔接,这样就可以满足“准时化”条件,管理工作量便可减到最低限度。在这一过程中,用于领取工件或传达生产指令的就是我们所讲的“看板”。
关于“看板”,后面将详细描述。这里,我想让读者了解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状况。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核心是前面讲过的“准时化”和后面要讲的“自动化”;“看板”方式则是顺利推行丰田方式的手段。
● 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
丰田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支柱是“自动化”,但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化”。
一按电钮就自动运转的机器愈来愈多。而且,最近,机器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或者说已经是高速化了。因此,倘若稍微发生什么异常情况,譬如不同规格的材料混进了机器,边角料卡住模具,设备和模具就会损坏;同时,丝锥一旦折断,就会造出没有螺纹的不合格品,几十只、几百只不合格的残次品,眨眼间就会堆积如山。
这样的自动机器,既不能防止不合格品的大量生产,也不具有自动监视机器故障的功能。
因此,丰田公司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强调“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化”。
这种“人性自动化”的精神,产生于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1867-1930)老先生发明的自动织布机。
佐吉老先生的自动织布机,在经线断了一根或者纬线用完的时候,能够立即停止运转。因为装上了“使机器能够判断状态好坏的装置”,所以它不会出现次品。
丰田公司的“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机器”就是指“带自动停止装置的机器”。无论是丰田公司的任何一个工厂——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包括新的和旧的——都装有自动停止装置。例如,“定位停止方式”、“全面运转系统”、“质量保险装置”之类的安全装置。总而言之,它们就是赋予人的智慧的机器。
这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管理的含意。因为当机器正常运转的时候用不到人,人只是在机器发生异常情况、停止运转的时候去处理就可以了。所以,一个人可以管理好几台机器;随着人员的逐渐减少,生产效率就会有飞跃地提高。
换个角度看,这就是说,倘若人总是围着机器转,一有异常状况就取代机器,那么,异常情况就永远也不会消除。有这样一句古谚:“问题能藏一时,不能藏一世。”材料、机器本身有问题,假如修理时总是避开管理监督人员的耳目,这样到什么时候都无法改进,而且成本也降不下来。发生异常情况时停下机器,是为了把问题搞清楚;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也就好改进了。我因此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手工作业的生产线上,如果发生异常,也要作业员自己按下停止开关,让生产线立即停止。
汽车是一种必须重视安全性的产品,所以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某厂的某条生产线、某台机器是否正常,要一眼就看得明白,这样可以及时采取防止再次发生异常情况的措施。因此,我把“自动化”作为支撑丰田生产方式的另一大支柱。
● 个人技能与团队协作的乘积效果
如何推行“自动化”,全凭各生产现场的管理、监督人员发挥智慧。它的关键在于赋予机器以人的智慧,同时还要设法让操作者即人的单纯“动作”变成“工作”,而使人与设备有机联系起来。
那么,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准时化”和“自动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我想,这可以用打棒球来做比喻。“准时化”是发挥球队队员间相互配合的协作精神,“自动化”则是提高每一个队员的个人技术。
棒球场上的每个选手,相当于生产线上的各道工序。他们只有及时控球,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准确击球,快速跑垒,并成功触垒。丰田生产的全部工序也是如此,要做到及时密切的配合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到出色的集体协作。
生产现场的管理、监督人员,就如同棒球队教练,也就是击球、守卫和跑垒的指挥者。一支强大的棒球队,总是掌握着能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