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评测>VR产品

对比测评丨吹过的牛还能圆回来吗?MLO和HoloLens的王者对决

文章来源:87870 作者:87870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那些年吹过得牛,迟早是要还滴~

酝酿了整整六年,少了投资人数十亿美金之后,

正式评测开始前,我们要感谢一下这两款硬件设备的提供者:国内AR开发商@灵犀微光,以及对87君提供技术支持的灵犀微光的技术小哥。

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大PK的结果如何:


外观篇

二者的外观可以说大相径庭。

Magic Leap One整机采用暗银色烤漆涂装,主体分成三个部分:显示单元Lightwear,运算单元Lightpack和一个6DoF控制手柄Control。Magic Leap的显示和运算单元采用分体式设计,所以还配备了一条长度为4到5英尺(1.2米到1.5)的数据线进行连接,此外Lightpack还附有一条背带。

Lightwear设计轻盈,恰到好处的圆润质感和炫酷拉风的眼镜外形融为一体,突显高端气质的同时不失时尚风范。如图所示,眼镜的正面分布有6个

Lightpack便携式计算机,采用更加圆润的外观设计,正面只留下开机键和呼吸灯,Type-C接口、耳机孔、音量按键、散热等均被隐藏在机身内侧。机身只有手掌大小,比较方便持握,但电池和机体的双层设计增加了机身体积,无法放置在衣物口袋中,所以大多时候是用背带跨在肩上。

Magic Leap One和HoloLens的最大不同在于交互方式。HoloLens主要采用手势识别加头控的解决方案,而Magic Leap则配备了一个单独的控制手柄Control。Control可支持6DoF操控以及触控板滑动。触控板的外延安装有隐藏式LED呼吸灯,内置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使用时间长达7.5小时。

关于HoloLens外观的描述已经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就显示单元外观来看,HoloLens要比Magic Leap One厚重上不少。但前者采用一体式设计,这就避免了线缆及其他外设带来的不便,若将佩戴、收纳成本都算进去实际体验中两者的便携程度其实不相上下。


体验篇

伴随着Magic Leap One的发布,这家几乎被捧上神坛的AR厂商第一次摘下了神秘面纱。然而,但在很多外媒和早期使用者的评价中,这个万众瞩目下诞生的“弄潮儿”似乎并没达到人们的期望。

Magic Leap One的体验究竟如何?87870为您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测。

佩戴方面,Magic Leap One采用自适应头带设计方案,头带两侧以及后部可以根据用户头部大小自由调节。佩戴过程中前额和鼻梁处承担了大部分重量,好在鼻梁处设计了厚实的橡胶支架,因此并未产生不适感。

作为对比,HoloLens的头箍式佩戴方案看起来与前者很像,但其受力点更多是在前额和后脑勺处。没有了正下方的重量支撑,经常会出现头显向下滑落的情况,上紧头箍后亦会感受到明显的挤压感。

整体来说,Magic Leap One佩戴更加舒适,而这要归功于它的分体式设计方案,这套方案让Magic Leap头显的重量得以大幅减轻。

近视对策上。Magic Leap的体积更小,无法直接佩戴眼镜使用,官方提供了一个可以安装在Lightwear内侧的镜框,可以根据自己的眼镜度数搭配镜片。相比之下,HoloLens贴面部分空间更大,可以支持大多数用户不摘眼镜佩戴。

显示方面,HoloLens和Magic Leap One均采用衍射波导光学方案,区别在于前者采用3层衍射光栅生成全息图像,而后者采用了6层。在两个不同的焦平面上,每个色彩通道(红、绿、蓝)都有单独的波导。Magic Leap One的图像能够根据瞳孔动态将内容放置在远焦或者近焦面上,以保证看到的画面时刻保持清晰。

显示效果对比

显示效果上,Magic Leap One的色彩饱和度、亮度相较HoloLens更为柔和。直观来讲,如果说HoloLens的图像更像是显示屏效果,那么Magic Leap One的图像则更接近于投影仪的显示效果。另外,Magic Leap One水平

1、

LuminOS主界面

过渡动画效果

LuminOS系统主界面舍弃了传统的巨幕式菜单,改用圆形拨盘。这种排列方式恰好与Control手柄上的触控板相对应,简单的滑动、点击动作即可方便操作界面。每一个卡通图标在选中后都有动画效果,而像翻页、选择、退出等独立操作也都有过度动画效果。

HoloLens手势控制

HoloLens的操控则直接选择了手势控制+头瞄。除了让头部和手替代鼠标和按键外,Holographic也可以识别不同的手势指令来完成更多操作。外观上,Holographic与传统Win10几乎没有差别。

二者进行比较:Magic Leap的Control手柄可以做到精准操控,不光反映灵敏,更有良好的震感反馈,提升了操作真实感。但目前LuminOS系统中内容较少,还不能把Control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HoloLens抛弃了过去几十年发展至今的

AR设备正进行空间扫描

可以看出,Magic Leap One识别精确度较高,对于室内的椅子、暖气管君均可识别出轮廓结构。HoloLens识别精度不相上下,对于人和椅子的识别也比较精准,而对于暖气管、窗帘这类小凸起物品的识别则是一笔带过。

识别方式上,Magic Leap One需要用户根据提示找准识别点再逐一完成整个房间的识别,这个过程需要用户不断转头寻找标记点;HoloLens则没有用户引导,只是不断提示需要移动头显对空间进行扫描。

两款设备有同样的问题,就是对黑色物体无法精准识别,这是因为SLAM扫描使用的是红外深度摄像头,而黑色平面会吸收全部红外线,近而干扰识别精度。实际体验中,虚拟物体会直接穿过桌子掉落在地面上。

3、CREATE

《CREATE》是一款Magic Leap的一款自由创作类应用,允许玩家在现实世界中添加虚拟角色并与其进行互动。

立方体掉落

选择一个兵人,若从半空松开手柄兵人会重重摔落在地面上,随后又爬起四处走动。它不光可以避开现实世界中堆满的家具,甚至还可以绕开挡路的虚拟立方体继续向前行走。

避开虚拟物体行走

紫色气球在半空中迅速升起,当气球飘向屋顶后竟死死顶在了天花板上,任凭怎样用手柄去拨动,气球只会紧贴天花板打转。

气球顶在天花板上

精准的SLAM识别为虚拟物体提供了一双“慧眼”,它们不光可以看到真实世界的障碍物,还可以还原出之间的互动关系。真实还原出的交互动作能让用户忘记对方其实是虚拟物体,近而增添了沉浸感。

4、Social

《Social》是Magic Leap One中的社交AR演示应用。通过手势识别,玩家可以便捷地与远隔千里的朋友进行沟通,而AR显示可以让他就站在你的对面。

出于网络问题,87君并未实际体验这款应用。但通过对着虚拟镜子和自己“聊天”,不得不期待手势控制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交互方式。

自由手势交互

目前效果来看,Magic Leap One的手势交互体验尚未成熟,玩家只能在极小范围内识别特定的几个手势动作。

5、GALAXY

《GALAXY》是HoloLens上的科普类应用。将宇宙各大星系带进了日常生活中,在有趣的互动中了解宇宙历史。

头瞄+手势

进入应用,首先漂浮在面前的是银河系,可以在其中选择希望任一星球,并通过手势操控进入到相应主题当中。

手势拖动模型

头瞄对于较小的目标瞄准是个很大的挑战。面对银河系中大小不一的星球排列,很难精确地将准星放在某个目标物上,并同时挥动手臂进行手势控制。

三款应用的体验可谓各具特色,尽管现已实现模拟虚拟物体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但为数不多的内容中更多是体验类Demo,应用完整度现在看来还处在捉襟见肘的阶段。如何找准AR技术优势,深度嵌入使用场景中打造完整的AR内容生态,正是目前微软和Magic Leap面临的一大难题。

总结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Magic Leap One的体验,那就是“预知范围内的小激动”。值得肯定的是,Magic Leap One出色的SLAM技术为虚拟形象赋予了“灵魂”,让它们可以和真实世界融为一体。随着精彩内容的增加,相信这一优势会越发凸显出来。

激动过后仔细审视,这个“创作者版”的Magic Leap One着实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Lightpack的发热是一个问题,续航不长也会影响Magic Leap One的商用前景。另外,SLAM的扫描时长也是问题,对于消费用户来说,难以想象每次开启应用都需要数分钟扫描场景。

内容层面,《Create》和《Social》这样的应用初看经验,但并非消费者的盘中菜。如果Magic Leap One想要在市场上爆发,还需要更多开发者做出更多杀手级应用。

好的消息是,Magic Leap还有手势识别、眼球追踪、语音交互等多种交互方式,期待开发者们灵光一现,利用这些交互的组合,能够开发出惊艳的应用和游戏。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