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里的VR,近在眼前了?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鲁成贤
虚拟现实这种在科幻小说里经常提到的“黑科技”成了当下的热门创业话题,然而科技的发展有时候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快。
上周末参加一个饭局,出席饭局的人是作家、高校老师、创业公司负责人以及搞文化产业的经纪人。这一年来每次和这类人吃饭,所谈的内容不过是IP什么的,然而上周末的这个饭局大家不怎么说IP了,都开始说VR了。参加饭局的每个人都有几乎一样的台词:我有一个关于VR的项目,你感兴趣吗?
VR是什么?其实就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缩写。这个说新不新说老不老的技术,如今是创业领域的大热话题,原来传统的文化项目也作为内容被大肆搬上VR的平台。这种一窝蜂的现象总是给我一种错觉:好像现在搞文化创意产业的人不说VR那就是落伍了。
VR真的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先驱了吗?
虚拟现实 并不陌生
科幻小说对科技的多种预言总是有实现的可能性,案例特别多。被人熟知的儒勒·凡尔纳在多部作品当中预言了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基于现实科技进行充分想象的结果往往是有预见性的。
虚拟现实技术在各种科幻小说当中多次出现过,但是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算是一部小说当中的核心设定,只不过是用来增强科幻小说的科技感的,给人一种近未来的感觉。比如《三体》系列里提到的三体游戏,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高等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能做到模拟近乎真实的地球历史事件而对人类进行测试。
当然,也有直接把虚拟现实技术当成核心设定的科幻小说,比如《刀剑神域》当中提到的“完全潜行VRMMORPG”(虚拟现实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玩这种游戏需要戴特制的头盔,在欺骗大脑之后全身心都会投入到一个虚拟现实当中,甚至能再现五感以及操控生死。就连推理作品也没有放过VR这么好用的梗。在《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当中,大量小学生体验了一把梦回19世纪和福尔摩斯一起探案的游戏。
至于说科幻电影里所展现的虚拟现实技术,就要更加炫酷了。诺兰的《盗梦空间》里展示的梦境设计,在人的睡梦中建构世界就可以当成一种高端的VR。而说到VR那更是绕不过《黑客帝国》,被母体统治的人类都生长在培育皿之中,母体使用计算机技术在人脑中模拟1999年左右的世界,让人类误以为还活在过去的年代。
VR在各种小说构建的世界当中被当成一种基础技术,在近未来的世界里简直到了家常便饭的程度。这种设定当然成功引领了科技,然而科技的发展有时候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快。
VR正是这样。
早就有人尝过VR的苦果
现实当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即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
在VR这个领域,无论是目前索尼即将发布的PSVR,还是早就掀起各种粉丝热情的Oculus Rift,实际上都应该管Virtual Boy叫一声“爷爷”。任天堂公司在1995年7月21日发售Virtual Boy,定价15000日元。现在无论已经发售还是尚在宣传阶段的VR设备,基本都是头盔眼罩的形式,这种形式早就在Virtual Boy上体现了。
Virtual Boy的原理听起来很简单,它是利用左右眼的视差,在左右两个荧光屏上显示不同角度的影像造成立体效果,再配以红、黑两种单色来凸显出立体感觉。当时任天堂对这项“新技术”寄予厚望,认为它将掀起一场市场革命。当时Virtual Boy一下子准备了70万台,并且在内容上做足了功夫,在首发的时候就配备了十几款游戏与之配合。要知道,一款全新的娱乐平台就怕没有好内容跟上,如今主流的游戏主机PS4或者XBOX ONE在首发的时候也没有一股脑十几款游戏一起跟上,可以说当时任天堂做了充分准备,就想一炮打红。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本人非常不幸,曾经赶时髦买过Virtual Boy这款产品,在新鲜感过去之后,对这款产品充满了失望,甚至产生了要去医院检查视力的冲动。如今大部分的VR产品都需要链接电脑、手机或者游戏主机,当时的Virtual Boy在宣传阶段曾经以“便携”为卖点,换言之根本不需要什么主机连接。然而等拿到产品以后一看才让人傻了眼,这款产品居然不能头戴,而是得放在桌子上才能保持平衡,这叫哪门子便携性呢?
只有红黑两种颜色的画面更是让人抓狂,玩什么3D虚拟现实游戏简直是要弄瞎眼睛。由于技术的限制,Virtual Boy甚至不能称之为“半成品”,该主机销售两周后仅消化了14万台。
在如今VR如此热炒的情况下,任天堂的高层曾多次表示“公司不会介入VR开发”,一直就有媒体猜测,这可能和当年任天堂在Virtual Boy上的失败有着一定的关联。
事实上,任天堂在3DS掌机上实现的裸眼3D技术也是一种虚拟现实方面的尝试,当时发布的掌机当中还附带了如今和VR唱对台戏的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卡片。恐怕任天堂是真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VR麻烦在哪儿?
Virtual Boy是二十年前的产品了,如今的技术当然发展很快,VR产品的能力当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谷歌开始用纸盒子、透镜以及手机三样东西组合在一起就能完成VR体验的时候,其技术门槛又被再一次拉低,VR设备的成本也被削减了。事实上,国内的一些企业正在发售这种设备,其售价也超不过三百元。
虽然技术在发展、成本在降低,一般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提升,特别是在新兴文化产业这条路上更是如此。一个看惯了巨幕的人,又怎么会容忍小屏幕和锯齿感十足的屏幕?大家都在用iPhone,你还会用大哥大吗?透镜VR设备是无法满足消费者逐渐提升的口味的。这类设备依靠手机屏幕进行分屏输出画面,通过透镜放大和手机本身的陀螺仪等感应器实现虚拟现实,通过蓝牙操控器来进行操作,在硬件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手机本身素质的。如今主流手机的屏幕为1080P,2K屏幕的手机数量不多,4K更是凤毛麟角。在透镜放大和分屏输出的面前,2K屏幕都能带来十分扎眼的锯齿感,1080P的手机屏幕又怎么能满足人呢?一般用户在尝鲜之后就会像对待Virtual Boy一样将其打入冷宫。
那么成本更高的、自己带有屏幕和传感器的VR设备又如何呢?尝试过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合适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
如果说视频内容还可以通过转换格式来进行播放的话,专用的软件(例如游戏)数量不多而且效果普遍一般。这里不得不注意到的一个原因就是,目前VR是缺乏行业标准的。以手机游戏开发为例,目前游戏开发人员遇到的一大困难就是手机的屏幕和硬件极为不统一,可能一款游戏在5.5寸屏幕上体验很好,但是在5.7寸屏幕上体验就变差了。手机游戏开发再难,遇到的也不过是安卓和IOS两套系统而已,可面对新兴的VR设备,到底哪家的标准才是好的?到底适合哪一类VR设备才能体验最好?在缺乏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就很难摸清了。因为虚拟现实的操作手段很多:有的是蓝牙手柄,有的是触摸板,有的是体感……到底该支持什么?
有人说,VR的终极形态是取代现实,是实现像《黑客帝国》里一样的世界,是让人们随心所欲能在虚拟的现实里放纵自己的技术。当然了,这都太扯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VR产业还远没有到成熟并且可以收割的地步,作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者来说,也还没有到能够顺畅体验的程度。
有一句话想告诉热衷于VR的人们:领先一步会成为先烈,而领先半步,或许才是先驱。
上一篇:暴风押宝虚拟现实“快平台”难挣快钱[ 12-19 ]
下一篇:3D Systems 退出3D打印消费市场[ 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