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将改变新闻的方式,但请注意避免这些“坑”
最近VR彻头彻尾地火了,可以预见,VR虚拟现实技术,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就目前而言,我们所了解到的虚拟现实技术最多是被应用在游戏和视频领域中,让我们拥有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让我们拥有近乎真实的视频观看体验,或许发展到最后真的像黑客帝国那样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
然而,我们可以换种思路,如果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新闻领域会怎么样?或许它会让新闻变得更加真实,它会完全改变你看新闻的方式,让你会觉得好像就处于新闻现场一样。
《纽约时报》于上个月发布了一个名为 NYT VR 的新闻应用,通过这个应用,再结合Google Cardboard、Oculus Rift、HTC vive 等虚拟现实设备,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新闻,而不只是阅读新闻。唯独有偶,应用制造商Immersivly Ltd打造的《香港动乱》VR全景新闻视频,通过VR设备进行“场景重现”:人们可以看到在香港街头形形色色的人群,这些真实的画面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得以知道事件发生时香港市民的真实状态。体验者甚至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人群的冲撞感,并全景浏览游行场面。
离我们最近的是深圳滑坡发生后,新华社总社联合酷景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兰亭数字等全景视频制作公司,财新传媒的 VR 团队,第一时间奔赴救援现场,录制了救援工作的全景视频。种种这些试水项目的成功让人不禁对VR新闻的未来充满了激情,多家媒体开始试水VR领域。
可是,虚拟现实新闻真的一往无前吗?前方是否有一些“坑”需要我们回避?
1、并非所有题材都适合制作VR作品
尽管VR能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但是有些题材不适宜运用VR技术。其中之一是灾难性报道,比如9·11事件。此前,一篇名为《我们不要做一个关于9·11的VR游戏》的文章颇受关注。文章指出,你可以争论这样一个场景是否合适被再现,但无论是出于道德还是技术上的考虑,似乎都不可能准确呈现这一事件,否则会有让”悲剧廉价化”的风险。
但无法否认的是在灾难性的报道中,如果运用VR技术确实能让人更加了解所受的灾难,以激发内心深处的悲悯,正如文章中有这样的表述:“尽管我不期待开发者有意回避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戏剧化隐喻,因为这些在现代游戏中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场景真正离你很近时。它会产生非常不一样的影响。”这是个十分纠结的问题,带给人的是究竟哪些题材内容适合制作VR作品的思考。
2、技术能否让VR的真正魅力完美实现?
VR之所以新鲜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受众感受到那些他们从未在其他媒体中体验过的东西。VR与用户的视觉感受紧密结合,如果体验出了问题,会对用户会产生恶心甚至呕吐等实际影响。可以说技术直接影响着体验效果。大多数人的眼睛和内耳都对运动高度敏感,尤其大脑在低意识状态的时候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画面不断闪烁,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好消息是高端头戴式VR设备的使用体验已经有所改善,但不幸的是,基于手机的头戴式VR设备,包括Google Cardboard,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善——只能跟踪头部运动方向,而不能跟踪位置,也缺乏对显示时间的精确控制。
另外,VR头显由于有了视频组件,目前显得都十分硕大,这样用户在使用时会有额外的负重,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对眼眶、鼻梁、后脑勺甚至颈椎的压迫都是很严重的。
3、多少人会为VR新闻买单?
VR新闻单在制作上成本就比现在普通的图文新闻要高得多,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昂的制作费用最终还是要用户买单。不仅仅是制作费用,之前讲到体验的问题,高端头戴式VR设备的使用体验已经有所改善,但基于手机的头戴式VR设备(目前市面上最多的)一点改善没有。
高端头戴式VR设备的价格不言而喻,肯定很高,但是他效果好;低端设备所说便宜,但效果差,甚至还会引发不适。大多数用户或许会思考,购买VR设备值得吗,有这个必要吗?估计以后的销售模式是这样的:硬件和内容打包,买硬件送内容;硬件和软件分开,硬件是硬件,内容是内容。
但无论哪种,用户所花费的成本都要比现在多得多,而且VR新闻制作周期慢,无法满足绝大部分用户实时了解最新新闻的需求,可能适合做深度主题。
或许新闻业对于VR的运用目前还停留在极其初级的阶段。但VR对于新闻业的意义已不言自明:真实的体验与互动,将为新闻叙事带来无与伦比的潜力。现在VR头显还不普及,传统网站承载 VR视频技术上还有一定压力,目前那种“第一现场”的感觉多数人还体会不到,但以后VR技术发展起来了,成本降低了,有了相应的内容制作规范,VR新闻的红利期就到来了。
然而,我们可以换种思路,如果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新闻领域会怎么样?或许它会让新闻变得更加真实,它会完全改变你看新闻的方式,让你会觉得好像就处于新闻现场一样。
《纽约时报》于上个月发布了一个名为 NYT VR 的新闻应用,通过这个应用,再结合Google Cardboard、Oculus Rift、HTC vive 等虚拟现实设备,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新闻,而不只是阅读新闻。唯独有偶,应用制造商Immersivly Ltd打造的《香港动乱》VR全景新闻视频,通过VR设备进行“场景重现”:人们可以看到在香港街头形形色色的人群,这些真实的画面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得以知道事件发生时香港市民的真实状态。体验者甚至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人群的冲撞感,并全景浏览游行场面。
离我们最近的是深圳滑坡发生后,新华社总社联合酷景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兰亭数字等全景视频制作公司,财新传媒的 VR 团队,第一时间奔赴救援现场,录制了救援工作的全景视频。种种这些试水项目的成功让人不禁对VR新闻的未来充满了激情,多家媒体开始试水VR领域。
可是,虚拟现实新闻真的一往无前吗?前方是否有一些“坑”需要我们回避?
1、并非所有题材都适合制作VR作品
尽管VR能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但是有些题材不适宜运用VR技术。其中之一是灾难性报道,比如9·11事件。此前,一篇名为《我们不要做一个关于9·11的VR游戏》的文章颇受关注。文章指出,你可以争论这样一个场景是否合适被再现,但无论是出于道德还是技术上的考虑,似乎都不可能准确呈现这一事件,否则会有让”悲剧廉价化”的风险。
但无法否认的是在灾难性的报道中,如果运用VR技术确实能让人更加了解所受的灾难,以激发内心深处的悲悯,正如文章中有这样的表述:“尽管我不期待开发者有意回避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戏剧化隐喻,因为这些在现代游戏中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场景真正离你很近时。它会产生非常不一样的影响。”这是个十分纠结的问题,带给人的是究竟哪些题材内容适合制作VR作品的思考。
2、技术能否让VR的真正魅力完美实现?
VR之所以新鲜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受众感受到那些他们从未在其他媒体中体验过的东西。VR与用户的视觉感受紧密结合,如果体验出了问题,会对用户会产生恶心甚至呕吐等实际影响。可以说技术直接影响着体验效果。大多数人的眼睛和内耳都对运动高度敏感,尤其大脑在低意识状态的时候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画面不断闪烁,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好消息是高端头戴式VR设备的使用体验已经有所改善,但不幸的是,基于手机的头戴式VR设备,包括Google Cardboard,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善——只能跟踪头部运动方向,而不能跟踪位置,也缺乏对显示时间的精确控制。
另外,VR头显由于有了视频组件,目前显得都十分硕大,这样用户在使用时会有额外的负重,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对眼眶、鼻梁、后脑勺甚至颈椎的压迫都是很严重的。
3、多少人会为VR新闻买单?
VR新闻单在制作上成本就比现在普通的图文新闻要高得多,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昂的制作费用最终还是要用户买单。不仅仅是制作费用,之前讲到体验的问题,高端头戴式VR设备的使用体验已经有所改善,但基于手机的头戴式VR设备(目前市面上最多的)一点改善没有。
高端头戴式VR设备的价格不言而喻,肯定很高,但是他效果好;低端设备所说便宜,但效果差,甚至还会引发不适。大多数用户或许会思考,购买VR设备值得吗,有这个必要吗?估计以后的销售模式是这样的:硬件和内容打包,买硬件送内容;硬件和软件分开,硬件是硬件,内容是内容。
但无论哪种,用户所花费的成本都要比现在多得多,而且VR新闻制作周期慢,无法满足绝大部分用户实时了解最新新闻的需求,可能适合做深度主题。
或许新闻业对于VR的运用目前还停留在极其初级的阶段。但VR对于新闻业的意义已不言自明:真实的体验与互动,将为新闻叙事带来无与伦比的潜力。现在VR头显还不普及,传统网站承载 VR视频技术上还有一定压力,目前那种“第一现场”的感觉多数人还体会不到,但以后VR技术发展起来了,成本降低了,有了相应的内容制作规范,VR新闻的红利期就到来了。
上一篇:蚁视获 3 亿元 B 轮融资,估值达 8.3 亿人民币[ 12-29 ]
下一篇:虚拟现实骗过了眼睛,耳朵怎么办?[ 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