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相李栋:如何让VR既不忽悠,也不廉价
如果忽略Logo,全世界的虚拟现实眼镜几乎都长一个样。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受限于产品形态。毕竟在没有既定标准的前提下,模仿Oculus的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虚拟现实作为互联网的衍生产业,“慢工出细活”听上去也多少有些滑稽。
李栋是乐相科技的首席工业设计师,这个头衔在中国的虚拟现实团队里并不多见。他的办公室就像一间小作坊,当雷锋网记者走进去时,里面的布局与大厅中蔓延的互联网气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上百种布料整齐划一的挂在墙上,旁边陈列着不同质地的海绵,桌子上是被拆得四分五裂的VR眼镜,靠着另一面墙的架子上则收集着很多种合金结构的后壳,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李栋十分在意细节,同时也将这种风格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对DëePoon·大朋头盔的打磨上,也就是尽量不妥协。以下是他在阐述整个过程时,与雷锋网记者的对话(有删减):
雷锋网:给虚拟现实眼镜减重的难点在哪?
李栋:难点主要在选材和结构,我们的减重方案是在塑胶里面采用一个镁合金的支架,因为如果只用塑胶的话,它(DëePoon·大朋头盔)的壁厚大概要1.6(mm)左右,而塑胶的比重是1.7,铝合金是0.3,比重是2.7,镁合金是0.3,比重是1.7。这样的话就很好选了,只是成本上会差很多而已。
雷锋网:不同材质的比重是特定的,决定壁厚的有哪些指标?
李栋:我们会在排产前做各种测试,比如跌落测试、盐雾测试、粉尘测试等。
雷锋网:减重之后,如何进一步优化佩戴的舒适问题?
李栋:给我们代工皮质材料的是Beats的原厂,在品质上能够保证。另外,为了找到合适的填充海绵和布料,我们分别调研了30多种和100多种不同的材质。即使最后某种材质在各方面都能满足需求,我们还会按欧美标准对材料进行检测,毕竟这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设备。
雷锋网:如果有现成的比较好的供应商,应该就只是造价成本问题吧?
李栋:成熟优秀的供应商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量,不过像我们这种形态的产品,Beats的原厂是没有做过的,必须在工艺上进行投入。比如包裹面部的这层皮,在早期的产品上是通过线去缝合的,很便宜,不过这种带久了会不舒服,取下来能在脸上看到明显的压痕。
现在我们采用的工艺是全包裹的,每一个都会放到烤箱去烤20分钟,所以产能非常低,为此我们开了30套模具去做。还有这两种(随手拿起两种材料)虽然看上去都是皮的,但实际效果相差很多。一种是进口的蛋白质,韩国蛋白质做的,一种是国产的,国产的不耐用,容易产生折痕。
雷锋网:你们的光学方案是如何优化的?
李栋:不停的尝试,在光学方案上,我们光打样费就花了十几万。
雷锋网:是在研发过程中是遇到什么问题了么?
李栋:Oculus的镜片比较厚,14.6mm。当我们拿着这块镜片去做的时候,发现国内厂商是能做的。但是这么厚的镜片,在注塑的时候会出现缩水,因为我们用的材质都是树脂,冷却之后都会缩0.1mm或者0.05mm,这样基本就不能用了。常规的做法是一套模具一出八,几秒钟出一套,然后放弃其中的几个次品。
我们后来想到的办法是一套模具只出两个镜片,出来之后过十来分钟再打开,这样的话就能避免缩水的问题,只不过会在产能上会降低很多,所以只能通过多开几套模具来完成生产。
雷锋网:传输线材已经比较成熟,为什么还要重新设计?
李栋:普通的HDMI线都有一些不易察觉的问题,它是非常容易断开的,之前行业内做HDMI线有一个标准,无论是插电视还是其他设备,它对设备的拉力是200克,而我们的标准是3公斤。
这么做一方面是使得接口处不容易断开,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这根线的内部有19根非常细的铜丝,我们调研竞品时发现,在线上的某个点120°来回弯折,20次左右就断掉了,而我们的标准是200次。在接口这样的关键位置,竞品大概是上百次弯折测试,我们的要求是一万次。
雷锋网:具体是如何做到的?
李栋:我们在选择包那些细线的材质时,选用了铁氟龙(聚四氟乙烯,俗称"塑料王”),它的优点就是折弯的时候韧性很强,在同类材质中它是最好的。
我们曾经还拆过Oculus的线,他们的做法实在是…它里面是镀金的。当时拆开之后,大家伙都惊呆了,心想美国人做事还真是不计成本。所以我们也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尽量用最好的材料,如果采用常规的做的话,生产出来的设备基本上一个月左右就差不多了。
雷锋网:三星作为屏幕的供应商,在给手机界友商供货时,结局都不怎么愉快,现在三星自己也做Gear VR,乐相为什么还采用他们的屏幕?
李栋:三星的屏幕水准非常高,当初我们得到信息,三星只会给中国供一万块这种屏幕,所以我们尝试去沟通一下,毕竟在三星这种体量的公司面前,它不一定会搭理我们这种小公司。
联系上了之后,我们也反复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在产品层面做了很多次交流。三星在对比过很多款同类产品之后,对我们的也非常认可,所以乐相最后也拿到了其中的四千块屏幕。
雷锋网:如何看待无线传输的趋势?
李栋:现在比较普及的解决方案都有点问题,首先是延迟,如果用WiFi的信号的话,需要经历一个压码——解码——读码的过程,造成的延迟不可接受。另外还有稳定性,60GHz的方案非常不稳定,它太高频了,如果周围有一个人经过就有可能造成丢码。
其实我们也已经找到了一家以色列的供应商,他们是给电影设备做无线传输的,效果非常好。我们有一起聊过,也在产品上做过一些尝试,技术上是可行的。只不过他们的设备太贵了,一个无线模块放在我们的产品上要2600元。这会减少我们很多的出货量,对产品的普及不太好。等以后有两到三家供应商掌握这种技术的时候,再去做这件事才会更现实一点。
附记
虚拟现实眼镜需要工业设计吗?相信所有人都会义正言辞地表示肯定,并很有可能展现出一幅工匠的姿态,但无论是受限于成本,还是受限于认知,这件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事情很少被具体运作。
有人认为也有可能是虚拟现实的风刮得太早了一点,在这个时期大家都比较赶时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所有人都在风口上飞着时,总会有人为了飞得更高去做一些看上去很“笨”的努力。
这样的需求得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却看上去收效甚微,用一句现下很流行的话来概括就是——然并卵。可当我们在回顾巨头的成长时,会发现那些与Google、腾讯擦肩而过的人,当初很有可能也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