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创客>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新年书单推荐《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8日 点击数: 字号:

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

国内新近出版了《虚拟现实:从阿凡达到永生》,两位作者分别是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创始主管 Jeremy Bailenson,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虚拟环境研究中心主管 Jim Blascovich。

一开篇,作者就给“什么是真实”这个问题一个回答:

严格地讲,对人类来说,真实是由意识构建出来的东西。从包括赫胥黎在内的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哲学家,到宗教领袖们,都认为所有感觉实际上只不过是拥有一些特质的幻觉而已。科学家们知道,人们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和尝到的东西不过是外界刺激的极简版本(impoverished versions),例如,我们看不到红外线,我们闻不到一氧化碳。进一步说,人们接收到的感官刺激的质量--天空的颜色、玫瑰的香味、砂纸的触感、钢琴上弹出的低音 C--对每个人来说并非完全一样。

从这段话里,我们就能看到作者并没有陷入唯科学至上的泥沼,而是愿意把宗教、出神体验放进思考的视野里,比如他们说“从历史上看,宗教可能是最容易找到虚拟现实的地方”。不过,作者们引用了大量认知科学实验成果为基础展开叙述。

这本书的作者们还提出了一种社会影响的通用理论,共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它们决定了人们和其他人在虚拟现实中的交往方式:

1.心智理论:关于他人知觉的信念

人们有一种倾向,即通过其他人的心理状态来给他人归类或者决定对他人的看法,这些心理状态包括信念、意图、动机、知识以及个性等。当人们看到某个外在表现像人的形象时,人们一般就会认为这些“人类形式”是人,有知觉,能够进行正常的人类活动。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为“知觉归因”。

2.交际真实性:动作的诗意

虚拟现实中,非语言行为特别重要。非语言沟通可以视为一个函数,其中有三个变量:动作真实性(如手势、姿态和面部表情),测量真实性(可辨认的人类肢体特征),以及外在真实性(这些表现看起来多么像真人)。

3.响应系统:潜意识和意识层面

如果某人相信某个形象真的只是个代理的话,那么当那个代理突然抽他一巴掌时,就会吓他一大跳,因为惊恐反应是下意识的。

4.自相关性:对我有什么好处?

一些社交场景具有高度的自相关性,即这些场景对涉足其中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在西方,很少有比“坠入爱河”更拥有自相关性的社会场景了。虚拟社交中的自相关性、程度是很重要的,这与 人们在过去与他人交往中的经验、个性和气质有关。

5.环境:我在哪里?

人们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地方。在图书馆里说话的音量与用词和在拳击赛上是不一样的。当人们玩视频游戏时,事实上是有意识地进入了一个幻想环境中。

我推荐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是学院派写的科普书,既严谨又直白。我们不仅是虚拟现实的支持者,对于它背后的种种原理也很感兴趣,因为正是这些研究使得虚拟现实的进步成为可能。[36氪原创文章,作者: 骁骑]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