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论坛 探讨电影发展新趋势
以《3D魔方——造梦工业》为题的电影论坛15日在上海开幕。论坛汇聚了国内外的电影人士,就本年的热点话题——3D进行了探讨。《阿凡达》将3D变成了火热的主流工业,中国本土3D作品也不断推陈出新,然而,中国观众似乎并不讨好,屡屡给3D作品冠上“山寨”的恶名,这里的根本原因还是技术与原创力的不足,所以给中国电影业内树立一个相对成熟的范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未来3年内,好莱坞将有超过50部3D电影上映。3.5亿元人民币的动画电影《熊猫总动员》,作为“华语3D风暴”中最贵的一部,将于明年贺岁档“试水”;此外,《喜羊羊与灰太狼3》、《大闹天宫》等3D动画电影正在制作中。唐季礼、吴宇森等名导也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那么3D这块蛋糕真的这么好吃吗?
3D并不是电影的全部
对于蜂拥而起的3D作品,很多导演都表示了反对的态度,尽管作为一项技术,3D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享受,但对于有故事性的电影产业而言,3D更应该是一个用来辅助的工具。
曾执导《太极旗飘扬》的韩国导演姜帝圭以特效类型影片闻名,如今,姜帝圭又成立了3D公司。对于3D技术,姜帝圭表示韩国从政府到基金机构都有扶持的项目,但他自己考虑更多的是,当3D出现后,是否只有3D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关于电影的本质,一定不能忘记。
香港导演彭浩翔从来就不是一个技术狂人,他认为3D只是一个技术的提升,中国电影依然面对的是原创力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追赶3D,只是因为《阿凡达》赚了钱,但这部电影就算不是3D,也是一部好电影,相反,一部烂电影就算用了3D,也还是一部3D的烂电影”。
香港电影制作人徐小明对此表示赞同:“电影最重要的是是否有感染力,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都是2D的。”他认为,必须以创意、题材先行,然后配合技术为电影发展方向。“一哄而上”必“一塌糊涂”。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何平则表示,目前中国电影技术和电影院配置本身不相匹配,“电影院渠道落后,制作本身又需要跑前头。市场消费、工业发展不平衡是很大的问题。”他指出,不要让“赶时髦”的3D技术伤害了这块可观的土壤,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专业、年轻的技术力量。
假3D存在也合理
保罗-奥德森凭《拆弹部队》获得奥斯卡最佳音效奖,迪恩-尤克则参与了《阿凡达》的后期制作。对于之前饱受诟病的2D转3D电影,保罗表示,“毕竟后制的成本比较低,所以,一些预算没那么多又想拍3D的电影,这种形式也是比较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