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泰坦尼克号》神话是怎样炼成的
时隔14年,《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回归,强势得令人瞠目结舌:首周就揽金5亿!放眼全球市场,其在北美首周票房不过1162万美元。而据说,这部影片在中国最终票房将突破10亿元!
难道是中国电影市场“人傻钱多”么?当然不是。有人认为是爱情的力量;然而这不过是一个街头流浪汉与一个厌倦上层生活的贵妇的邂逅,只不过故事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有人认为是3D的力量,国人对新技术大片有种强烈的偏好;然而,在大片泛滥的今天,一部10多年前的电影何德何能傲视群雄?有人认为是市场的力量,电影屏幕数量在快速增长;然而这增长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只为3D《泰坦尼克号》而发生。当然,更多的人认为是怀旧的力量,“哥看的不是3D,而是青春”,似乎中国人就喜欢沉湎过去、怀念青春;然而《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等都复拍上映过,那也是一代人的记忆……
的确,这些原因都算原因,然而却未必是根本原因,因为它们都无法解释神话一样的票房。某部电影的风靡,是一种市场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甚至也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一部伟大的电影,一定是打下了时代的烙印,承载了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
1998年《泰坦尼克号》第一次在中国上映,创下3.6亿元的票房纪录,即有这样的深刻根源。那时的中国,正在卷入全球化的浪潮。市场经济越来越无孔不入,以前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与分化,然而符合这种经济形态的道德基础,以及能够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价值观,还有待建立。《泰坦尼克号》不仅带来了让国人耳目一新的好莱坞电影模式,也带来令国人耳目一新的价值观。虽然它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但其在欧美的胜利更多的是商业模式上的胜利,在中国的胜利却另有符合时代价值观需求的心理震撼。
商业模式的胜利,在花样翻新的好莱坞不可能长盛不衰;至于其贩卖的价值观,在西方则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中国观众这里却大为不同。用社会学家孙立平的话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出现了定型化。即从改革以来开始不断发育、分化和演变的利益格局,开始逐步定型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力量组合。定型化的社会基础,存在着定型化的心理需求,这让《泰坦尼克号》看起来仍然那么美好。
事实上,国人并不比老外怀旧。不过是14年前那种强烈的心理需求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就是3D《泰坦尼克号》票房神话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