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不做3D技术的奴仆
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正在成为一个现象。
是什么让《少年派》实现次周票房“零跌幅”的神话?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黄群飞认为,与故事性和李安的品牌相比,完美的3D效果是这部电影逆袭的最大利器。“这是《阿凡达》之后效果最好的3D电影。”自卡梅隆的《阿凡达》掀起热潮以来,3D技术一直是电影圈的焦点。但3D技术究竟对当今电影票房有多大作用,还需要认真冷静地思考。
如果没有3D技术,卡梅隆的《阿凡达》不可能超越《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奇迹;如果没有3D技术,李安说,他拍不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中国观众对3D电影的追捧在全世界闻名,中国的3D电影市场早已是世界影坛大鳄们不能忽视的香饽饽。今年《泰坦尼克号》3D版在内地的超高票房让卡梅隆喜上眉梢,并决定由其麾下的3D科技公司卡梅隆-佩斯集团在天津开设工作室。
但最值得思索的无疑是今年11月《2012》3D版的上映。这部在2009年的世界影坛颇为瞩目的灾难片,在后期转3D制作后于2012年重新上映。吊诡的是,这次的3D版似乎只针对中国市场。这种明显期望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捞一票的行为让中国影迷自谑吃上了“特供菜”。“这不是‘人傻、钱多、速来’吗?”有影迷在网上评价。
事实上,除了去年年底徐克执导的武侠电影《龙门飞甲》,国产电影鲜有因3D技术的应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认为,中国3D技术的研发能力一时间还很难跟上好莱坞的先进水平,尤其在电影拍摄面临挑战的时候。
但技术的差距并没有阻挡中国电影人对3D技术的追捧。黄群飞告诉记者,如果一部影片同时上映普通版本和3D版本,那么,百分之八九十的票房都会来自3D版。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票房约130亿,而这其中总票房超过50亿元的3D电影当属最大功臣。
3D电影意味着高利润的可能,但3D技术绝不是保证票房的灵丹妙药。更多时候,因为其高成本,3D技术更像一支催化剂。2011年的国产3D电影累计票房不足5亿,其中约4亿是《龙门飞甲》一部电影贡献的,其余的国产3D电影大都折戟沉沙。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储双月看来,3D技术的革新,无疑跟默片变革为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变革为彩色电影一样,只是电影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环。“当这三五年的3D热潮过去之后,当观众把3D技术视为平常之时,电影还是要靠内容取胜。”
而此次李安的《少年派》获得一致好评,也是因为他把3D技术的应用与内容的丰富性有机融合,没有沦为3D技术的奴仆,而做到了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这部电影讲述17岁少年和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的故事。在救生艇上,在漫无边际的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在互相威胁中共同求生的开放式解围。李安说,这是一个探讨神性与人性的故事。
“它很好地诠释了观众要什么、市场要什么。”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国内观众还是希望看到一些积极的电影。“如果一家三口去看电影,与《一九四二》《王的盛宴》的沉重主题相比,有大海、老虎的《少年派》无疑也更适合孩子。”储双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