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IMAX成影院标配 2012中国影院建设仍有隐忧
回眸2012,伴随着电影票房一路走高,中国电影的“硬件”更是“鸟枪换炮”:不仅跑步进入万块银幕时代,3D和IMAX也已遍地开花成为影院标配。然而,单块银幕利润下滑、转制3D引发真伪之争以及院线与片方日趋激烈的分账大战,都为中国电影产业敲响了“警钟”。
“万幕”时代“蛋糕”越分越薄
近几年,国内电影票房连年快速增长,成为影院投资建设的最大诱惑,影院发展速度全球罕见。我国影院从2002年的1500块银幕,到2012年突破一万大关,用了10年不到。
据广电总局统计,2012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每天新增银幕约9块。与前两年银幕数量的增长主要由一线大城市贡献不同,中小城市在近两年新增份额中占比更高,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过热”现象。
由于影院密度极高,江苏常州一直被业内人士称为“红区”。记者站在武进区的常武北路和广电中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往北走约700米是隔街“对望”的国信东方影城、大地数字影院富克斯广场店;往西走数百米,依次是耀莱成龙国际影城、大地数字影院新天地店和橙天嘉禾影城3家影院;往南约1.2公里,则是今年10月1日刚开业的金逸影城。大约3平方公里内已有6家影院,两年内将有3家新建计划到位,总数达到9家。
“恶战”同样出现在沈阳、重庆等地。在东北地区票房收入列首位的沈阳,20家影院中的85%集中在市区,还有18家影院规划在建。重庆解放碑商圈就有8家影院,平均相隔两三百米一家。当地影院经营人士说,在解放碑“抢票房”就是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过去到了暑期档贺岁档可以‘躺着’收钱,现在能不能盈利就看贺岁档最后一搏了。”常州一影院经理陈骏说。
影院建设狂潮带来银幕数量激增,观影人次增长却远远落后,单块银幕的盈利能力一再下滑。据广电总局统计,2011年,中国单块银幕票房产出下降为134万元,比2010年下降22.09%。
3D+IMAX成影院标配 技术拯救内容?
2012年贺岁档,IMAX无疑是热词之一。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MAX版上映,很久没有新片的成龙今年推出《十二生肖》,也打出了“2012年首部与IMAX合作的华语电影”的旗帜。
同样在中国电影市场受热捧的还有3D技术。只有3D版没有普通版的国产电影《画皮2》,中国票房比北美和日本票房总和还要高的3D版《泰坦尼克号》,只针对中国市场的3D版《2012》……今年数十部国产和引进3D电影,让不少观众觉得,不戴“眼镜”看电影都不习惯了。
既然卖座大片都“高科技”了,影院岂能坐等?于是,3D+IMAX格式作为观影“高端享受”的代名词席卷全国影院。据统计,到2012年底,国内拥有IMAX的影院数量超过100家,3D则早已成为星级影院的标准配置。
然而,技术或许是好影院的基本配置,但却无法成为好电影的“标配”。年近岁末,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以2D的面目出现,首周5天收获3亿票房,轻松打破了《画皮2》保持的单日票房9000万元的纪录。“这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3D、IMAX电影意味着高利润的可能,但技术绝对不是拯救票房的灵丹妙药。它至多是一剂催化剂,因此好电影还是要靠内容。”影评人、比格魔威传媒公司总经理章杰说。
何时告别“票房依赖症”?
今年电影市场的关键词应该要算“2%”和“分账”。
11月14日,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大发行公司联合向院线提出,将发行方票房分账比例由43%提高到45%,其中涉及贺岁档9部电影。随后,五大发行方与院线/影院展开了长达十余天的有关票房分账比例的争夺战,为贺岁档增添了不少火药味。最终,由官方出面调停而中止。
双方其实都有苦衷。片方的理由是,电影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贺岁档的电影成本更大。随着3D技术的受宠,拍摄制作成本也一路走高。影院则表示不愿为此买单。电影院已经承担了租金、影院建设等成本,且利润一再下滑,早已经过了躺着收钱的黄金时代,凭什么还要承担他们的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从中立的角度看这场争斗,就会发现,事件背后的根源还在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蛋糕仍做得不够大。无论是上游的片方、中游的发行、终端的院线,大家盯上的都只是狭窄的利益空间内的有限资源。
事实上,对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票房的拉锯战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如何让中国电影产业链迅速壮大才是当务之急。如果只是紧盯着百分之几的眼前利益一再开打,甚至不惜以罢放影片和停止供片相互要挟,只会造成两败俱伤,最终无利可获,无账可分。
无论是片方还是影院,何时才能真正告别“票房依赖症”?期待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