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立体拍摄 总是叫人欣喜的艺术
华人导演李安的第一部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将于本月末公映,该片颇受赞誉,《综艺》评论称:“李安用自己天生说故事的天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融合了公海冒险和梦幻冥想的故事”。这部号称“在《雨果》之后,对3D的使用最出色、最大师的电影”3D效果如何还未可知,但是“3D电影”这块金字招牌却是实实在在的票房保证。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近些年上映的中外3D电影不可谓不多,但在中外3D电影史上,有五部作品是最具历史意义的。第一部是1922年上映的《爱情的力量》,它是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为观众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但遗憾的是,片源在战乱当中已经遗失了。第二部是《非洲历险记》,《非洲历险记》又名《博瓦纳的魔鬼》,是电影史上公认的第一部彩色3D故事片。影片宣传时,号称能让观众体验到“狮子在腿上,爱人在怀里”的奇妙感受,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据说排队的人跨越了好几个街区。对于影片效果,有人觉得新奇,有人却觉得荒谬,但不管怎么说《非洲历险记》还是开启了3D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第三部是中国的第一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这部由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在1962年拍摄的,虽然相对于欧美国家稍晚了一些,但却是中国电影人的一次勇敢的尝试。
最后两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那就是“3D教父”卡梅隆的《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3D》。2009年公映的《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刮起了一股3D电影的狂潮,它无疑是世界上最成功的3D电影。而《泰坦尼克号3D》则是有别于前四部作品的最成功的2D转3D电影,虽然它的立体效果同样出众,但是也是从它开始2D转3D电影泛滥成灾,以至于这类3D电影现在被影迷们戏称为“伪3D”。
所谓2D转3D是通过将数字图像添加深度信息,生成左右两幅视差画面来让大脑感知到空间信息的过程。因此,如果处理得当,便能够大大提高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效果。而这种技术被称之为伪3D的原因就在于,它在制作过程当中并不需要3D立体拍摄设备的支持,仅是将2D片源通过技术手段转制成3D电影,所以这样转制而成的3D电影立体效果普遍较差,给观众有一种虚假的感觉。《画皮2》、《诸神之战》、《加勒比海盗4》、《纳尼亚传奇3》等就是这类作品。
《阿凡达》作为3D电影的典范是不朽的,而就目前来说,真正的3D立体拍摄方法有两种:一体机式拍摄和立体支架式拍摄。
一体机式拍摄比较好理解,就是市面上的一款立体摄像机,之前的伦敦奥运会和南非世界杯的3D转播就是通过一体机式拍摄进行的。这种技术的出现让3D拍摄简单化了,在它设定好的拍摄范围内,摄影师只需要按照液晶屏上的指示调整摄像机,就可以拍摄,其他的操作方法和普通的摄像机一致,这样就大大的方便了已经习惯了2D拍摄的摄像师们,不用去费力学习新的3D拍摄技术和知识,能够使摄像师们在最快的时间熟悉3D立体拍摄。不过一体机式拍摄由于只能在它设定好的拍摄范围内工作,因此在方便操作的同时也有着无法满足多种拍摄需求、不能达到较好的出入屏幕的立体效果等弊端。所以一般来说除了个别镜头,影视导演很少用这种机器来拍摄3D电影。
对于立体支架式拍摄,就是利用3D立体拍摄支架这种专门拍摄3D电影的支架,同时搭配两组型号参数完全一样的摄像机和镜头来进行拍摄。立体效果可以根据导演的要求而变化,正是因为效果较为突出,因此,在使用时,也有较高的难度,比如它的重量、移动、以及同步控制等。但这种拍摄方式还是为绝大多数导演所用。
灯光是决定一部3D电影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原因有二。一是这立体支架式拍摄由于其结构本身需要使用一块特殊的分光镜,它会将光削弱一部。二是在最后播放的时候,观众还需要通过特殊的3D立体眼镜来观看,而3D立体眼镜又会削弱一部分的光。所以归根到底,就使得3D立体拍摄过程中需要的光远远多于普通的2D拍摄。
总的来说3D电影总是叫人欣喜的,只希望有更多的电影人能静下心去钻研电影拍摄技术,而不是只看重眼前的一点点利益,要不然等最后人走茶凉别说是3D,30D都不好使了。
注:本文为搜维尔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邮箱:frank@souvr.com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