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3D>产业机构>产业观察

山寨3D无法救市 3D电影后市可待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6日 点击数: 字号:

  一位詹姆斯·卡梅隆,一部《阿凡达》,使3D影片传遍了全世界,与此同时更是掀起了3D产业的新浪潮,中国市场尤其是看好3D产业能带来的“蝴蝶效应”。

  不过,现实依旧残酷。

  3月22日,俩80后影迷在北京某影城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3D电影太差了,我们到影院几乎不会选择观看中国的影片,因为在3D技术上太次,国产3D电影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太山寨’,普遍来说,画面缺乏质美感和质感,运用手法也不到位,国产的3D电影一直打着3D的噱头,只是在宣传和预告片上造势,结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

  此外,两影迷还表示,“虽然去年上映的《龙门飞甲》还不错,那我们也只是冲着演员去的,对于3D技术,我们还是觉得不绚丽,整个一场电影看完,不像《阿凡达》那样会有回味,中国的3D电影,看完就是看完了,不值得回味。”

  山寨3D无法救市

  3D技术自从在中国兴起以来,就一直是行业的热门话题,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3D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想做好3D产业的发展,其技术支撑是首当其冲的。

  但是,目前国内3D市场普遍混乱,尤其在3D制作这块,跟风和模仿情况泛滥,各自为营,闭门造车,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3D软件技术,只是照搬国外的初级技术,也就没有形成强大的3D电影市场产业链。

  影迷的评价最能反映国内3D技术水平。拿国内3D产业里的影片制作产业为例,相关的技术都被国外垄断,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操作技术,而一部电影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幕后的制作,从国外购买相关技术和产品使得电影制作成本飙升,很大一部分的票房利润都流入到了国外。

  正如一国内动漫画产业专家所说,这就好比国内的汽车生产厂生产国外品牌的汽车,转回头大钱都被别人赚走了。目前国内深圳的动漫产业有七成都是靠代工生存,自主创新比例不大。

  据媒体报道,纵观国内3D软件技术开发情况,3D软件技术发展在1998年时达到一个高潮,然而短短不到2年时间里,自2000年开始就跌入低谷,目前国内3D软件基本上是全军覆没。目前市场主要是以软件外包为主,毫无自主知识产权一说。

  就3D制图软件来看,其中有一项非常复杂工作,即特效软件插件开发。目前国内很少有人做,由于其难度大、花销高、没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等特点,使得这一领域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恶性循环。

  人才缺口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针对中国发展3D电影,普遍存在着为什么中国拍不出《阿凡达》诸如此类的3D大片的疑问。

  有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上映的3D电影超过30部,总票房超过50亿元,但国产3D电影累计票房不足5亿元。

  有网友评论亚洲首部全片3D立体影片《魔侠传之唐吉可德》就是一部不受好评的国产3D电影,票房不到4000万元人民币,但是其总投资却达到了7000万元。

  据此片导演阿甘介绍,由于《魔侠传之唐吉可德》超过六成的镜头皆需特效完成,“投资只会在后期制作的阶段疯狂飙升,所以需要引用虚拟摄影的技术在拍摄早期便预见到立体效果。”而国内这一项技术的发展并不成熟,阿甘飞赴英国、美国,频繁接触了近10家特效工作室,在追加1000万元后期制作成本后才完成。

  就目前国内3D产业发展来看,制约我国3D产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才不足。显而易见,中国完全不缺3D消费群体,缺的正是3D创新人才与创作团队。

  全国3D大赛秘书长鲁君尚表示,现在3D技术在动漫行业被炒得很热,但现在我国只有4000多家动漫企业,即便平均每家企业需要100个3D方面的人才,总共也才需要40万人。而我国制造企业群体庞大,即便平均每个企业只需要相当于员工总数5%的3D人才,那么制造业3D人才的缺口也将达到800万。其实有的企业对3D人才的需求远大于5%的比例,如此算来,国内的3D人才缺口应超千万。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237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