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3D>产业机构>3D人物

张健龙:《龙门飞甲》 开启中国式3D时代

文章来源:时代周刊 作者:张润芝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9日 点击数: 字号:

《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票房鏖战正酣,对观众来说,前者的意义也许更多是“3D武侠”的概念。徐克素在视觉上不惮尝试新事物,“过度重视技术”可能成为某种判断电影情怀不足的依据,但这似乎从不是徐克的担心。

《龙门飞甲》的3D团队全部由内地以及港台技术人员组成,曾经跟《阿凡达》团队的技术总监Chunk Comisky学习过,可以算作第一支完全的华人3D技术团队。谈到《龙门飞甲》的“中国式3D”,电影的3D技术总监Stego张健龙说,他觉得中国的3D才刚刚起步。

“圈里科学家”

徐克一向对视觉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他在1997年就有一项3D纪录:完成亚洲第一部以2D加3D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小倩》,夺得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动画”。

2001年的《蜀山传》曾经使用过的大量特技效果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甚至一度为徐克引来了“重技术而忽略艺术”的骂名。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上映之后,徐克在多个采访中表示,自己想把这部电影做成3D的。彼时《阿凡达》尚未引起IMAX的轰动,3D技术也尚未非常成熟。徐克无法找到合适的团队,甚至连专用的设备都很难接触到。这个计划最终搁浅。到了《狄仁杰》一片上映的时候,人们再谈及3D或者IMAX,已经言必称《阿凡达》。

《狄仁杰》拍完后,徐克找到十几个人加入自己的团队,其中包括摄影师、3D技术人员还有资料处理师,有些有电影经验,有些则是没有电影经验、但对3D电影有兴趣的技术人员。《阿凡达》团队也给过这个团队指导意见。

徐克的初始3D团队组建于大约两年之前。组建过程中,徐克认为,“除非拍一部电影,否则没有办法完美地将技术和电影融合在一起。有很多技术障碍和陷阱,不真拍电影都不会暴露出来。比如观众抱怨3D电影看了会头晕,这个问题不仅牵涉到演员的走位、摄影机的运动和调度,还跟画面的长度和剪辑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剧情限制,不真枪实弹地进行拍摄,这一切都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

尔冬升曾说:“3D这种技术交给徐克玩熟练了,我再去尝试。因为他是圈里的科学家”。徐克准备《龙门飞甲》的确也拿出了“严谨试验”的精神。这部《龙门飞甲》原本应该在2010年6月开机,为了给3D技术留出充分的时间,一直延期到当年10月。此间的将近3个月全部被用来试拍和准备,“真刀真枪”用正式的设备和调度,为正式拍摄做准备。

《龙门飞甲》的技术总监Stego称徐克是“亚洲电影界少有的,敢于拥抱新技术的电影前辈”:“在亚洲电影界,像老爷(指徐克)这样辈分的电影前辈,真正可以像他这样拥抱技术的人非常少。这也是亚洲电影和好莱坞导演的差别。很多亚洲的好导演不敢轻易尝试技术,因为尝试代表某些几率上的失败,这对很多大导演是不允许的,他们选择比较安全的方式。我很佩服导演,以他这样的地位很愿意尝试很多新的东西,证明他的地位不是虚名。”在开拍之前,Stego跟别人说,自己在帮徐克准备一部3D电影,很多人的反应都是:“他干嘛弄这个东西?技术不成熟啊,在中国,这样弄不好会把自己名声都弄坏掉!”但是徐克还是做了。

3D与艺术的冲突

Stego 回忆,《阿凡达》之后,国外的3D和IMAX技术已经很成熟,徐克可以找一个“空降部队”来拍摄,班底成熟,也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徐克选择自己组建一套独立的团队。“3D技术的真正掌握和娴熟运用,对于现阶段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工业更为重要,所以为拍一部电影从海外空降技术团队,不如让他们把技术留下,完善我们的工业。”

《龙门飞甲》技术的成员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个全华人3D技术团队。“立体拍摄顾问”则赫然写着Chuck Comisky―《阿凡达》的3D技术总监。因为全部是重新组建的技术力量,由害怕变成“闭门造车”,因此《龙门飞甲》邀请了Chuck Comisky到团队来指导。

Chuck Comisky的确给了他们很多启发。首先是关于团队的拍摄效率:“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128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