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好奇心 带我徜徉立体世界
——访“康佳杯”3D立体国际摄影大赛参赛作者杨铭胜(ID:ykxx2001)
12月31日,我们挥别了2011,也为历时5个月的“康佳杯”3D立体国际摄影大赛征稿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自活动举办以来,立体摄影爱好者们都以实际行动支持着本次大赛,组委会也收到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参赛者发来的优秀作品。目前,大赛征稿工作虽告一段落,不过,对参赛作者们的跟踪报道仍在持续进行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参赛作者杨铭胜的立体摄影世界吧!
缘起
说起与立体摄影的渊源,从事金融业网络管理工作的杨铭胜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呢!这得从他小学四年级说起。
参赛作者作品——《乡村娃娃》(红蓝图)
早在1980年,杨铭胜就用自己积攒的钱买了第一个立体观片器。“仔细一瞧,它里面有一卷彩色胶片,大概十几张风景图,只需将双眼紧贴在两个装有放大镜的孔上,转动观片器上左右两边的卷片旋钮就可以拉动胶片,观看到栩栩如生、色彩丰富的立体画面。”忆起生平第一次接触立体,杨铭胜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感觉非常神奇,很想知道立体的成像原理,于是拆开观片器,发现原来是一卷胶卷,里面同一幅风景竟然有两张看似完全相同的图片!”可惜当时身边所有的大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杨铭胜的这份好奇心就一直埋藏在了心中。
光阴倏忽,转眼到了2001年。偶然在《参考消息》报上看到的一则关于如何制作立体图片的广告,顿时唤醒了多年来埋藏在杨铭胜内心深处对立体拍摄的好奇心。于是,他便尝试着联系主办方,很快收到了对方寄来的几张立体样片。看着一张张立体图片,不仅图片清晰度高,而且还可以裸眼观看,比起童年时的观片器高级多了,这可把杨铭胜乐坏了。怀着这份对立体拍摄的好奇和痴迷,杨铭胜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资金,认识了一些立体高手,见识了不少新鲜事,学到了很多立体拍摄窍门。有了这些经历,杨铭胜更加坚定要在立体摄影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3D技术牵涉到的知识比较多,如立体原理、摄影、美术、图片编辑等等,需要不断学习,由此也导致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家人。而朋友们有的甚至不喜欢3D,觉的立体影片看着不舒服。” 虽然在最初接触立体摄影时,家人和朋友们并不太理解,但杨铭胜却以行动证明,坚持自己的理想,终会得到身边人的认同和理解!
入行
回顾学习3D摄影初期,最大的难度在于摸索左、右眼的水平视差距离,视差过小,立体感很弱,视差过大就很晃眼。杨铭胜感叹道:“当年在拍摄时,都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每张照片的前景以及主景距离相机的长度、两相机镜头的间距,每次都采用了一个公式来计算两相机镜头的间距,所以拍摄的时候感觉非常累人,还错过许多精彩场面。”所谓万事开头难,拍得多了,自然就总结出经验了。“当逐渐能估得出相机双镜头间距与拍摄距离大小的对应关系,不用预先计算以后,拍摄速度就快多了。”
参赛者作品——《全神贯注》(红蓝图)
“在看一幅非常好的2D作品时,我就开始想象这些景物如果能让人有触手可及的感觉该多好!”杨铭胜情不自禁的说道。我们知道,3D与2D的拍摄在构图、色彩、和光影的设计规则上都是同理的,但3D比2D在构图设计上会多两个因素:一个是景物自身的厚实度,另一个是景物前后的距离的关系。“厚实度不够,景物自身就会表现得纸片感,景物前后距离关系设计不合适,总体立体效果要么就会呈现出平面化,要么看起来会晃眼,使人不舒服。
在实拍过程中,杨铭胜总结出一套个人经验,他认为:“控制最前景或最后景的水平视差位移在5毫米~1厘米内可获得较好的立体效果,水平位移在1厘米~1.5厘米有超强立体感,大于1.5厘米时趋于“报废立体”,给人很晃眼的感觉,人眼极度不舒服,这样的立体效果就近似于报废,没有观看价值了。”
参赛
因为酷爱立体摄影这一行,杨铭胜自己成功组建了同步双机,已拥有一套完善的拍摄设备。看到由3D中国网承办,康佳集团冠名赞助的“康佳杯”3D立体国际摄影大赛消息后,杨铭胜当即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了。“参赛初衷不仅是为了积极响应立体摄影大赛活动的举办,也希望能通过大赛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同大家分享。”杨铭胜说。为了能让自己的参赛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杨铭胜特意从自己拍摄的2000多张照片中“千挑万选”出近30张,然后再精选出8张来,可谓花费了不少心思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