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3D而3D”的3D,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主任梁明教授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我现在到电影院一看到3D我就头疼:怎么又是3D片啊?如果我们2D都拍不好,拍3D有什么用?我觉得3D不是电影的一个方向,它只能说众多种类中的一种,有些电影适合3D放映,有些电影不适合3D放映。如果这样一窝蜂地全搞3D,拍出来又没人看,还不如把我们的2D电影拍得更好。”
“3D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种特效。我们看电影真正看的是什么?好莱坞的不少影片确实可以给我们很大的感受,但是归根到底电影还是看内容。如果你是为了特效而特效,这样的电影是长不了的。”刘戈三所长认为,“我们不应为了3D而3D,而是真正要让3D的效果为影片服务。”
3D电影也有视觉瓶“镜”
除去题材,3D电影的技术门槛也令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即便是模仿国外公司将经典影片转换成3D版本,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泰坦尼克号》为什么可以翻成3D?它有它的优势:首先,卡梅隆团队——就是拍摄《阿凡达》的团队——掌握世界领先的3D技术;其次,《泰坦尼克号》当时号称是世界上投资最大的片子,正是因为他最早使用了大量三维仿真画面,毕竟弄那么大一个泰坦尼克号的真船是不太现实的。但这也为它后期转制成3D电影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基础。如果全部是实拍的,大量使用实拍镜头,要想转制效果不会有那么好。”杨军馆长介绍说。而同样,身为动画电影的《狮子王》无疑也有类似的优势。
著名导演冯小宁在拍摄新作《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之时,也曾有人建议他将影片转制一个3D的版本,但冯小宁拒绝了:“制作一部3D电影,一定要在拍摄时候就把3D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拍摄时候没有3D化,后期再转换3D效果就不会好,我觉得这样做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3D眼镜也是制约3D电影发展的一个瓶颈。“你偶尔看一次3D影片,戴两个小时的眼镜就可以了。”杨军馆长说,“但如果经常看电影,每次都让你戴着眼镜,可能人们在消费习惯上暂时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太极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健榕则指出,3D电影为了呈现立体化影像,会改变眼睛在银幕上的聚焦点,有凹有凸,而这种改变违反了人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体验:“如果这个画面的转换过程没有处理好,你会感觉想吐。3D电影其实要把很多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因素考虑进来。”
“3D电影要想真正完整取代目前的主流电影,我认为一定是摘了眼镜的时候。”冯小宁导演说。实际上,目前的“裸眼3D”技术已经出现在一些视觉产品之中,但效果还差强人意。“看上去很不舒服,呈现的立体影像也不真实。”但杨军馆长认为,一旦裸眼3D技术有所突破,不仅对3D电影,对于3D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