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会议技术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全解析
视频会议系统简介
视频会议系统(Video Conference System)也称为视频会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现有的各种通讯介质传输媒体,将人物的静、动态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料分送到各个用户的终端上(连接电视、计算机),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通过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在一起交流,决策讨论。
视频会议分为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和硬件视频会议系统,软件视频会议是基于PC架构的视频通信方式,主要依靠CPU处理视、音频编解码工作,其最大的特点是廉价,且开放性好,软件集成方便。但软件视频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高,视频质量普遍无法超越硬件视频系统,它当前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个人和企业,政府、大型企业也逐渐开始慢慢接受,并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会议当中。
硬件视频会议是基于嵌入式架构的视频通信方式,依靠DSP+嵌入式软件实现视音频处理、网络通信和各项会议功能。其最大的特点是性能高、可靠性好,大部分中高端视讯应用中都采用了硬件视频方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市场份额正逐渐被软件所占领。视频会议的普及和发展经过了从模拟到数字,从点对点到多点对多点,从有线到无线,从功能单一到功能全面的过程。
模拟电视会议阶段
模拟电视会议是早期的电视会议,在70年代就有了这种通信业务。当时传送的是黑白图像,并且只限于在两个地点之间举行会议。尽管如此,电视会议还是要占用很宽的频带,费用很高,因此这种电视会议没有得到发展。
但是,在此期间,NipponTelegraphandTelephone于1976年建设了东京和大阪之间的视频会议系统;IBM于1982年采用48Kbps的通道将日本公司连接到了内部的视频会议系统之中,用于每周与美国总部之间的商务会议。这两个事件极大的促进了视频会议在软件和技术上的发展。
模拟电视会议系统由终端设备、数字通信网络、网路节点交换设备等组成:
终端设备:包括摄像机、显示器、调制解调器、编译码器、图像处理设备,控制切换设备等。终端设备主要完成电视会议信号发送和接收任务。
节点交换设备:它是电视会议开通必不可少的设备,是设在电视会议网路节点上的一种交换设备。三个或多个会议电视终端就必须使用一个或多个这种节点交换设备(简称MCU)。终端发出的视频、声频、控制信号等要在节点交换设备完成同一种模式的变换,实现能信。节点交换设备具有模型交换、视频交换和速率转换的功能。节点交换设备的多少决定了电视会议的规模。
专用网数字电视会议阶段
数字电视会议是80年代出现的,是在数字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中研制出来的,它占用频带比较窄,图像质量也比较好,视频会议的普及具备了基本条件。从此,数字电视会议取代模拟电视会议,并且得到发展,在某些地区开始形成了电视会议网。但是各地使用的标准不一,难于实现国际电视会议。1988年到1992年期间,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在务国会议电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国际电视会议的统一标准(H.200系列建议),规定了统一的视频网上通信模式交换标准等,从此就出现了现在的国际统一标准的电视会议系统,为国际电视会议提供了条件。
视频会议的普及和发展受到通信技术水平的影响。这个时期主要通过卫星、光纤等专用网络来连接视频会议系统。其中,基于ATM网络组网可提供QoS(QualityofService),只要在现有的ATM网上增加ATM25M接入交换机V-Switch,同时,只要增加ISDN电视会议网关设备V-Gate,就可实现基于ATM的会议电视系统与基于ISDN的会议电视系统的互通。此方案的特点是图像质量很好(可达到MPEGⅡ图像质量)、组网方便(不用把所有电视会议终端线路都联到MCU上)、可靠性高。但设备费用高,且要有ATM网络。
基于IP网络视频会议阶段
随着internet在飞速发展,网络带宽的提升,基于internet的硬件方式视频会议和纯软件方式的视频会议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纯软件视频会议由于成本低廉效果基本满足要求,得到高速发展。ADSL接入方式的普及,网络使用费低廉,支持ASDL连接的视频会议设备大量出现。这种方式的视频会议成为了中小企业的首选方案。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光纤接入也得到普及,光纤传输速度快,高清视频成为了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H.323协议的推出,视频会议系统得到空前地发展,在政府、军事、金融、电信、教育、企业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006年初,第一款720P高清视频会议产品问世,拉开了高清视频会议的序幕;2008年KEDACOM发布首款1080P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标志着视频会议系统已经进入到了高清时代。与传统的标清视频会议系统相比,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通过提供更为清晰的画面质量、更好的声音效果,提供给与会者高效、高质量的视频体验,使与会者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会议交流。此外,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能够高清晰度地显示高分辨度内容,这对于某些特定领域比如医疗、地图、测绘等是至关重要的。随着HDTV、HD摄像机等设备的普及,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更多的企业和机构由于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有了更多的需求,同时市场上也涌现出多家厂商,积极应用高清视频会议新技术,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整个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产业氛围已经形成,视频会议市场已步入高清时代,进而打开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新局面。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主要包括了视频编码技术、图像标准、网络通信协议等
H.264就是一种高性能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它是由ITU-T和ISO两个组织联合组建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MPEG-4标准的第10部分。H.264堪称是当今高清晰多媒体通讯的基石,HD-DVD与蓝光DVD均采取H.264作为其制作标准。H.264是在MPEG-4技术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采用“回归基本”的简洁设计,其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且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采用H.264的多媒体系统在图像质量上大大优于传统系统,H.264比以前H.263和MPEG-4提高编码效率约50%。同等的图像质量条件下,H.264的数据压缩比能比当前DVD系统中使用的MPEG-2高2~3倍,比MPEG-4高1.5~2倍,比H.263高2倍。
高清视频会议常用的网络通讯协议包括ITU-T提出的H.323协议和IETF提出的SIP协议。H.323是一个框架性建设,沿用的是传统的实现电话信令模式,技术比较成熟,当前市场上视频会议产品大多都支持这个协议。H.323集中控制便于计费,对带宽的管理也比较简单、有效。但是由于所有参加会议终端都向多点控制单元(MCU)发送控制消息,因此对于大型会议MCU可能会成为其瓶颈,并且H.323不支持信令的组播功能,因此扩展性较差。H.323协议规定,音频和视频分组必须被封装在实时协议RTP中,并通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一个UDP的Socket对其进行承载。而实时控制协议RTCP用来评估会话和连接质量,以及在通信方之间提供反馈信息。相应的数据及其支持性的分组可以通过TCP或UDP进行操作。H.323协议还规定,所有的H.323终端都必须带一个语音编码器,最低要求是必须支持G.711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