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原理及现有立体技术的全面介绍
【立体显示原理】
1893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斯·维特斯顿首次发现,只要两张图片之间视点的偏移量等于人两眼的间距(4-6cm),大脑获得这两幅独立的影像之后,就可将它们合成为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像。立体显示的原因,简单来说让左眼和右分别看到不同的图像,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有景深的立体图像。
接下来就是如何让左右眼看到各处应该看到图像了。观看过立体电影的朋友都知道,进场时需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从实现技术上来讲,这种方法属于需要辅助器具的一类,爱尔莎、帝盟等厂商在1999年前后推出的3D立体眼镜也是如此。佩戴特制的眼镜才能看到立体影像,无疑非常不方便。
德国的X3D公司独辟蹊径,开发了一套不需要借助特制眼镜的立体影像显示系统,并将这项技术命名为X3D。这项技术的核心叫做波长选择滤光镜陈列,将一片特制的滤光镜粘贴在显示器上,滤光镜在不同的观看角度下只允许特定的像素点显示。也就是让右眼的图像到右眼,让左眼的图像到左眼,从而实现立体显示。
无须用户佩戴特制器具,就能够收看到立体画面,使它适合用户作户外的广告屏,或者用作百货公司的产品展示。因为它很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两个大型的3D软件:3D、SoftImage
【3D显示技术与立体显示器】
计算机在显示3D图像的时候,所有信号都被处理为X、Y、Z三个轴都有坐标的点,但是在输出时,由于显示器只有X、Y轴的2D表现能力,Z轴被采用45度斜视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由显示器上所看到3D画面实际上失去了景深,叫做模拟立体更为合适。如果要实现真正的3D,就需要两眼同时看到一个画面的不同位置。比如,举起一个手指,只用一只眼睛看,那么它是平面的,只有两只眼睛同时看,它才是立体的。为了表现真实的立体场景,曾经有过多种方法,最早的方式是采用偏振光原理,使用者需要戴一个一边为红一边为绿的眼镜,通过对红绿两色图像的分别过滤,两眼看到不同的画面,就会产生视觉景深,这种方法多被用在电影和静态的图片上。在计算机上实现3D显示,要复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