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末清初诗人
简介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明朝桐城方氏,是一大家族,以仕官、治学称于世者甚多。方大铉长子,方德益第13世孙。其父方大铉,万历进士,任户部主事,在方文七岁时去世。其侄方以智(比方文大一岁)与其同学十四年,二人在明代已有声名。在明代,方文仅为诸生,未及出仕,朝代更替,入清后以气节著,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但交游遍朝野,名流无不与之交往。
方文卒后葬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单桥小山脚下陈泗水家山,乙山辛向。大妇左氏,左光斗女,生卒未详,葬龙眠碾玉峡。继配汪氏,葬夫合墓。侧室金氏,葬江宁单桥萧家园。
著有《嵞山集》十二卷,续集《四游草》四卷(北游、徐杭游、鲁游、西江游各一卷),又续集五卷,共二十一卷。方文之诗以甲申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其独创的“嵞山体”在诗词学界有重要影响。
轶事典故
方文幼年不同凡响。左光斗被擢为御史时,候命归里。方大铉与之友善,设宴款待。酒至半酣,左注意到站在大铉身边玩的小男孩,双目流转,浑身灵秀。知是大铉之子方文,年方六岁。便问他常读何书,方文答:“常读杜诗。”“能颂《秋兴》否?”“能,但请赐一杯酒。”方文手持酒杯,放声吟诵。每吟一篇,就喝一杯,如是者八。方文吟诗音节激越,意态优雅。左公惊喜有加,掀髯起舞。当即定下婚约,将长女许配于方文。方文果不负左公期望,振羽诗坛,名播四方,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
方文后来做《啖椒堂诗》记此事:
我昔登兹堂,总角六龄耳。
先君官司农,少保尚御史。
老友结重姻,拜谒携小子。
小子幼诵诗《秋兴》如流水。
抗声吟席上,少保惊且喜。
一首饮一杯,八杯竟醉矣。
逾年我遂孤,少保去京市。
方文青年生活浪漫。从二十岁左右时就开始出游,以金陵为中心,过着诗酒逍遥的生活。明亡时,方文33岁,他干脆移居金陵,不再参加科考,与当时遗民文人诗酒流连,游荡江湖。方文的《嵞山集》中《喜得姚休那先生书》诗,就反映了这种生活方式。姚休那即姚康,是大名鼎鼎的明遗民,当时隐住于枞阳高甸竹影庵。他给方文写了一封信。方文以诗纪之:
先生高卧秋山云,几欲来访惭垢氛。
昨日遥寄一书札,其中意念何殷勤。
劝我休买孺子妾,孺子妾不如文君。
宁馨阿堵两难事,斯言妙绝今始闻。
诗后小注:“先生书云,买妾为宗祏计,正当求管夷吾冯瀛王一辈人,责效于已试者较易耳,若赵家姊妹,恐非人种,盖美人之于宁馨,犹文人之于阿堵,皆世间极难得之物,老夫窍为私忧祸计也。”
姚康的意思,要纳妾,最好娶一个寡妇(文君),不要娶淑女(孺子妾)。因为此前,方文先后纳过两房小妾,一位遣出,一位身怀六甲在家难中死去。姚康比方文大33岁,以长者的身份,劝他娶一个寡妇,这话倒很务实。
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简介
方文,男,汉族,1966年生,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个人经历
1982年9月--1986年7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生
1986年7月--1989年7月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硕士生 1989年7月--1991年7月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助教
1991年8月--1994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1994年7月--1996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1996年8月--2005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2000年9月--2001年9月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5年8月开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社会行动者:初步研究”,博士后课题,1995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独自完成。
2“北京市基督教群体研究”,北京市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已完成。
3“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文化适应问题”,1998年度福特基金项目,核心成员。
4“解构霸权--欧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5“宗教行动者”,北京大学2001年“985”项目,主持人。
6“社会行动者:理论和经验研究”,2002年国家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主持人。
(一)论著和译著
1、1989“G.H.米德的社会心理思想评述”,《心理科学通讯》{现为《心理科学》}第5期
2、1991“麦独狐的《社会心理学引论》”,载马文驹等主编《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1993“论社会经验论的理论模式”,《辽宁大学学报》第3期人大资料《心理学》月刊1993年第10期
4、1994“作为理论聚点的社会行为研究”,《心理科学》第4期
5、1994“论社会行为的种系演化”,《社会心理研究》第3期
6、1994“论心理学的历史图景”,《晋阳学刊》第6期人大资料《心理学》月刊1995年第1期
7、1995“重审实验”,《社会学研究》第2期人大资料《心理学》月刊1995年第7期
8、1995“论社会行为研究的伦理学”,《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期
9、1995“从本能论到人类习性学”,《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
10、1996“跨文化研究的基础”,《社会科学辑刊》第1期
11、1996“原道之路--学习陈元晖先生著作的一点体会”,《社会心理研究》第1期
12、1996“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学者自律及社会监控”,《中国书评》·总第10期(香港)
13、1997“《社会行为学论纲》摘要”,载《博士文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1997“社会心理学百年进程”,《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人大资料《心理学》月刊1997年第4期
15、1998“大众时代的时尚迷狂”,《社会学研究》第5期人大资料《社会学》月刊1999年第1期
16、1998《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英)吉登斯著,第二译者,北京:三联书店
17、1999“人类世界是文化建构的”,《国外社会学》第5-6期校者
18、2001“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人大资料《心理学》月刊2002年第4期
19、2001“文化适应与合作: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调查研究”,《新华文摘》第12期第2作者(与王春光合作)
20、2002“后学的养成、评价和资助”,《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21、2002《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22、2002“学科制度精英、符号霸权和社会遗忘--主流社会心理学历史话语的建构和再生产”,《社会学研究》第5期
23、2002“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心理学报》第6期
24、2002“社会行动者—社会行为论的可能框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6期
25、2003“群际行为的社会认同论”,《国外社会学》第6期第1译者(和李康乐合作翻译)
(二)学术随笔
1、 2000“社会学世纪经典回顾”,《百科知识》第3期
2、 2002“疏离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