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新行政办公大楼
四川农业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是四川第一所农业学府,1931年成为四川省立农学院,1935年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川大农学院,1956年川大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金秋十月,四川农业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
百余年来,川农大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铸就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形成了“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凝炼出“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孕育出“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培养出毕业生“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学校
教学、
科研、国外引智、毕业生就业、学生社会实践、体育卫生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迄今,学校已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他们已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2005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特色优势鲜明,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成都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和位于成都温江的科学研究院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图书200余万册。学校现设17个学院、5个研究所和多个研究中心。有65个本科专业,73个硕士授位学科专业(其中9个为一级学科授位专业),32个博士授位学科专业(包括3个一级学科授位专业),3个专业学位授位学科,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4个部省重点学科,14个部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教育部批准的新世纪创新团队。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900余人。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约500人,硕士、博士导师约4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杰出高级专家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7人,国家
教学名师1人,省级
教学名师9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6人。
教学研究成绩显著,获省级以上
教学成果奖5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年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年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科学研究成果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了50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约40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以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600多亿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与国外20多个国家的3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江泽民同志1991年和2002年两次到校视察,对学校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在
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1年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高度评价“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充分肯定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2002年和2007年温家宝同志先后两次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现四川农大正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懈奋斗!
【三大校区】
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和位于成都温江的研究生院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
雅安的校本部校区与雅安市区共生,占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雅安市区。学校大部分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都在这里进行
教学工作
新校区
。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是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01年4月由四川省林业学校并入四川农业大学后成立的。总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园占地280余亩,
教学生活设施齐全配套,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四川省“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温江研究生院校区位于成温邛高速公路温江收费站侧。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科学研究院(简称:川农大成都科学院,英文缩写:CDAS)是四川农业大学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内设机构。
川农大成都科学院是崭新的研究机构,它具有全新的研究平台、合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它整合了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未来农业与人类健康国际研究中心、园林研究所等
科研单位,现有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