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应用>技术动态>技术应用

哪种3D适合你 主流3D显示技术解析

文章来源:sina 作者:frank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1日 点击数: 字号:

最近热映的3D电影引爆了全世界观众对3D娱乐的无限热情与强烈渴望。我们必须承认,3D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正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而世界上行动最快的国家当数英国,在转播阿森纳和曼联队的比赛首次应用3D技术之后,SKY TV英国天空广播公司显然想再度扩大3D英超转播的受众数,从而获得更大的观看人数。

 

随着索尼公司与国际足联宣布将联手打造全球首届“3D世界杯”,并发布了2010南非世界杯实现3D转播的25场比赛详细名单之后,使得大众对3D显示的兴趣更加浓厚。继1080p全高清之后,3D俨然已经成为显示设备下一个发展方向。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逐渐兴起的观看理念,您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对于3D显示技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3D究竟是什么?面对这一连串的疑问,相信不少朋友还不能心知肚明。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对3D技术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对3D技术的分类进行较为系统的了解。

眼镜式3D技术介绍

色差式3D技术
最早出现3D显示技术就是色差式,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也是最为初级的一种3D效果显示方法,这种3D显示的辅助设备只需购买一付红青(红淡蓝)色差眼镜就可以了。成本也最为低廉。

 

色差式3D显可以称为分色立体成像技术,是用两台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用肉眼观看的话会呈现模糊的重影图像,只有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就是对色彩进行红色和蓝色的过滤,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不足:显示效果有限,3D效果体验不足但是其低廉的成本却使很多财力有限的3D影片爱好者选择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快门式3D技术
快门式3D技术可以为家庭用户提供高品质的3D显示效果,这种技术的实现需要一付主动式LCD快门眼镜,交替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象以至于你的大脑将两幅图像融合成一体来实现,从而产生了单幅图像的3D深度感。其成本也比色差式3D显示技术昂贵很多。目前三星、LG所推出的3D电视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种3D显示技术。

快门式3D技术的原里是根据人眼对影像频率的刷新时间来实现的,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至少要达到120Hz)左眼和右眼个60Hz的快速刷新图象才会让人对图象不会产生抖动感,并且保持与2D视像相同的帧数,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且在大脑中产生错觉,便观看到立体影像。

不足:由于技术成本的制约其成本也较高,如果是同时约几个朋友来看3D电影的话就要每人都有一付这样的眼镜,这就需要花很多钱,如果是每人独自观看的话那互动性就差了。

偏光式3D技术
偏光式3D也叫偏振式3D技术,属于被动式3D技术,眼镜价格也较为便宜,目前3D电影院、3D液晶电视等大多采用的是偏光式3D技术。和快门式3D技术一样,偏光式3D也细分出了很多种类,比如应用于投影机行业的偏光式3D需要两台以上性能参数完全相同的投影机才能实现3D效果,而应用于电视行业的偏光式3D技术则需要画面具有240Hz或者480Hz以上的刷新率,从实现的方式二者也存在很多差别。

在技术方式上,偏光式3D技术是被动接收所以也被称为属于被动式3D技术,辅助设备方面的成本较低,但对输出设备的要求较高,所以非常适合商业影院等需要众多观众的场所使用。

不足:光线偏振系统的价格却不菲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裸眼式3D技术
裸眼式3D技术大多处于研发阶段,主要应用在工业商用显示市场,所以大众消费者接触的不多。从技术上来看,裸眼式3D可分为光屏障式(Barrier)、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技术和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三种。裸眼式3D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摆脱了眼镜的束缚,但是分辨率、可视角度和可视距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目前已经有包括三星 在内的多家显示器厂商都推出了免佩戴专业眼镜就能看到3D立体画面的显示设备,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人们完全不需要佩戴眼镜就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这项技术一般被称为“裸眼多视点”技术,也就是不通过任何工具就能让左右两只眼睛从显示屏幕上看到两幅具有视差的、有所区别的画面,将它们反射到大脑,人就会产生立体感。它也利用了人眼的视差原理,通过给观看者左右两眼分别送去不同的画面,从而达到立体的视觉效果。由于观察着可以不佩戴眼镜,因此这些技术非常适合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大屏幕显示器,便于多人观赏。

不过,裸眼3D显示技术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人们在观看屏幕时,必须位于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观察到立体画面,若距离屏幕位置太远,或观察角度太大的时候,3D效果并不明显。此外,若离屏幕距离太紧,人会有明显的头晕现象,因此该技术暂时还不适合在小尺寸显示器上使用。此外,这种技术在显示效果方面相对较差。

>>相关产品

  • 相关虚拟现实软硬件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