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电影走向影坛主流 全世界每13分钟诞生一块3D银幕
“我打算把我将来的电影都拍成3D。”英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年初的畅想颇具预言性。如今,从视觉大片《星球大战》到动画人物《丁丁历险记》,从西方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到中国武侠故事《苏乞儿》,甚至是由“快男”主演的偶像剧《乐火男孩》,似乎谁不3D谁就落伍了。顺应这股风潮,威尼斯电影节首次设立“3D电影奖”,“2009是3D元年”的说法被再次印证。
入围作品口碑已有高下
欧洲电影节一向“够文艺”,没想到继今年戛纳把动画3D影片《飞屋环游记》作为开幕影片后,威尼斯更是把3D作为一个专项奖来评。难怪意大利媒体评价“欧洲电影节终于找到了比好莱坞明星更有吸引力的商业元素。”不过,威尼斯的评委们绝不会被“技术流”冲晕头脑,本次入围的9部3D电影将以“故事是否感人”为最终评奖原则。
本次入围的9部电影中,《飞屋环游记》堪称大热之作,这部表现小主人公冒险人生的动画片,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将故事与3D技术结合的最好的作品。《银幕》杂志认为,该片是好故事的典范,在技术方面也解决了3D电影字幕不清楚问题,为其全球发行打下了基础。英国《帝国》杂志将《怪兽大战外星人》和《地心游记》称作“为3D而3D”的影片,认为这类电影如果脱下3D外衣,只能是三流爆米花电影。3D技术不但能为影片增光添彩,帮倒忙的也不少。《乔纳斯兄弟3D音乐会》入围威尼斯令很多影评人大跌眼镜,该片早被认为是侮辱了3D电影。
3D之争近百年
3D电影又称立体电影,本不是新生事物,甚至早在1915年就有一部名为《伪造者吉姆》的“老3D”出炉,影片中姑娘荡着秋千掠过头顶时,照样把很多观众吓得捂住脑袋。但从此后近90年的时间里,立体电影一直不是影坛主流。
上世纪30年代,卓别林曾对立体电影不屑一顾,一方面是3D技术还不成熟,另外电影大师觉得那些电影技巧会分散观众对内容的关注度。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期,投资商更无暇顾及电影新技术的革新,3D电影无人问津。经济转暖后,又有不少好莱坞电影人尝试3D电影,但影片非黄色即暴力,《生活》杂志将它们统统称为“廉价的荒谬电影”。历史性的转折出现在2005年,史上第一部IMAX3D(即巨幕3D电影)《极地特快》问世,动画效果的主演汤姆•汉克斯只是吸引观众的一个次要原因,影院高达7层楼的巨幕结合3D效果,令观众完全沉浸在立体的另一个世界中。该片有2D和3D两个版本,放映场次之比为2000∶75,但后者贡献了30%的票房。
技术的突破使电影人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真人与3D结合,将老片重新3D化,以及用3D摄影机直接拍摄而非后期制作都已实现。即便如此,对3D电影的评价,仍在艺术与科学之争层面上绕不开。《泰晤士报》影评人托米在评价《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时评价道:“多数观众都记得前15分钟绚丽的3D画面,而忽略了后面两个多小时的昏昏欲睡。”《帝国》认为,3D电影的成本比数字电影高20%,但是在美国其收入却是胶片电影的3.6倍,以产业发展作为宗旨的西方电影工业无疑会向3D做更大胆的转型。不过伦敦影评人乔治•福勒也提醒道:“总体来讲,目前3D电影的画面与故事是脱节的,而且不少观众因看特效电影而头晕不适。”
3D是电影的未来?
3D电影吸金能力强,除了观众觉得刺激外,此类影片的不可复制性或许是令制片商最兴奋的。虽然不久的将来3D的DVD光碟将问世,但目前观众想体验身临其境的效果还只能走进影院,而且每张3D票价要比普通票贵1/4。在利益的驱使下,3D影院将会占领大多数院线。梦工场市场总监唐恩在去年戛纳影展上表示,全世界每13分钟就有一块新的3D银幕诞生。至少在商业上,3D市场短时间内不会饱和。
当多数人还把3D电影等同于视觉刺激之时,导演彼得•杰克逊认为“在某种层面,我相信任何电影都会从3D中受益”。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