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博物馆
位于市中心,市博物馆分为两部分,一是历史部分,是按历史年代进行排列的,入口处展示着出生在邯郸的历代名人。最里边的玻璃框内的陶俑,高40厘米左右,作工精细,发掘于磁县茹茹公主墓,即报纸上登载的中国第二兵马俑。现分为两部分展出。另一部分在磁县博物馆内收藏。二是磁州窑出土的瓷器部分。
邯郸市博物馆建筑群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邯郸市博物馆坐落在市区中心中华大街中段,与“赵武灵王丛台”相望,气势雄伟壮观。馆址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5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层,高达26米。内设大小展厅15个,可举办各种类型陈列展览。馆前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馆建筑与广场上的苍松翠柏、花坛绿地、流水喷泉及象征邯郸腾飞的现代城市雕塑交相辉映,构起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艺术景观。
1、历史沿革。
邯郸市博物馆前身为1968年12月26日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隶属于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1971年更名为“邯郸地区展览馆”,隶属邯郸地委宣传部。1980年7月,改为“邯郸地区博物馆”,由邯郸地区文化局管辖。1984年5月,移交邯郸市,隶属市委宣传部,更名为“邯郸市博物馆”。1987年5月改属邯郸市文化局管辖。邯郸市博物馆现隶属邯郸市文物局,经费完全依靠市财政拨款。目前馆内设有办公室、征集保管部、陈列部、宣教部、保卫科、技术资料部六个职能部门。现有职工39人,其中副研究员4人,馆员6人,助理馆员6人,中高级工18人。
2、陈列布局。
邯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邯郸市博物馆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使命。邯郸市委、市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发展博物馆事业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1987年投入10万元布置“邯郸出土文物展览”;1994年投入500万元进行了博物馆维修改造的“启新工程”;2000年又投入1800万元对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其内容为:布置博物馆总序厅及《磁山文化》、《赵文化》、《东魏茹茹公主墓》、《磁州窑》、《邯郸百年》、《邯郸市城市建设规划成就》六个专题陈列和博物馆馆址建筑维修、展厅扩建、文物库房修建。展厅扩建后建筑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基本上可满足举办各类展览的要求。
(1)总序厅。
①博物馆一楼大厅北、东、南三面墙壁装饰有三幅大型壁画:正面(东壁)一幅(100平方米)为气势磅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两侧壁画(共计120平方米)分别反映磁山文化生活场景(北壁)和“六朝故都”邺城的魏晋文化风貌(南壁)。壁画由河北省原美协主席、省美院院长王怀骐教授设计,为锻铜工艺,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室内锻铜壁画。
②大厅中央有一组以赵王陵2号墓出土的战国青铜马为原形创作的三匹3米高的青铜奔马群雕,与背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融为一体,象征“开拓、改革、奋发向上”的赵文化精神。
(2)《磁山文化》陈列。
8000年前,磁山浮现出邯郸第一抹文明的曙光,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代表,早于仰韶、龙山文化,在考古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楼西北厅(324平方米)布置有《磁山文化》陈列。展厅东壁为一排铝合金通联橱,陈列石磨盘、石磨棒、支架陶盂、家鸡骨、炭化粟、炭化胡桃等文物标本110件,展线长32米。陈列内容分为: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渔猎采集与饲养、原始艺术与信仰四部分。展厅中央放置“磁山文化”遗址沙盘。西北角有反映磁山人生活场面的半景画式的景观,再现了磁山人磨粟、制陶、养鸡、打猎、播种等活动场面,并将磁山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也融合进去。通过文物标本、文字、照片、图画及大型景观突出展示以小米文化、家鸡蓄养、原始制陶、原始艺术、胡桃种植为代表的磁山文化的丰富内涵。
(3)《赵文化》陈列。
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赵文化”是邯郸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已成为“改革”的象征,极具现实意义。
二楼北大厅(324平方米)和东北厅(188平方米),陈列内容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分为:赵国政治军事改革(胡服骑射)、赵国经济、赵国礼乐制度、赵王世系、赵国疆域、赵国城建、赵氏王陵、汉代赵地封国、汉代邯郸城建等几大部分。在展厅南侧及东、西两拐弯处布置一排橱窗式通联橱,展线约45米。陈列青铜马、金牌饰、玉片、编钟、编磬、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等战国、汉文物精品约200件。东北厅的东北角复原了邯郸齐村出土的战国殉葬东马坑。
(4)《东魏茹茹公主墓》陈列。
今磁县城南和西南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西岗一带分布着古代陵冢100余座,为“东魏北齐皇陵”,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魏北齐皇陵出土的彩绘兵马俑数量多、规模宏大,国内罕见。
在新建的后楼二楼展出东魏北齐皇陵之一——茹茹公主墓,陈列墓葬出土的按盾武士俑、萨满法师俑、兵马俑、东罗马金币等珍贵文物标本约600余件;依展厅西壁布置一排橱窗式通联橱。靠展厅东壁复原制作一座按比例缩小的景箱式剖面墓室,通过艺术手法复原封土、券顶、内墙壁为特征的墓葬结构,以墓室、墓道壁画为背景,墓道及墓室内排列的彩绘小兵马俑军阵气势恢弘。墓室内加射灯,强调视觉效果,营造墓室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去领略昔日北朝兵马军阵的威武雄壮的气势,欣赏精湛的壁画艺术。
(5)《磁州窑》陈列。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自北朝至今,绵延千载,始终没有断烧;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代仍跻身全国八大瓷区之列。磁州窑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学术课题,日、英、美、加、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学者研究磁州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磁州窑》专题陈列内容以磁州窑历史发展顺序为纲,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为目,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全面展现磁州窑从北朝至今一千多年间产生、发展、繁荣的艰难历程,昭示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描绘瓷都总体文化面貌。该陈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力争成为全国精品陈列。
陈列内容为:序厅、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建国后五个部分。计划占用博物馆二楼南半部南过渡厅(
邯郸市博物馆建筑群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邯郸市博物馆坐落在市区中心中华大街中段,与“赵武灵王丛台”相望,气势雄伟壮观。馆址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5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层,高达26米。内设大小展厅15个,可举办各种类型陈列展览。馆前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馆建筑与广场上的苍松翠柏、花坛绿地、流水喷泉及象征邯郸腾飞的现代城市雕塑交相辉映,构起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艺术景观。
1、历史沿革。
邯郸市博物馆前身为1968年12月26日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隶属于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1971年更名为“邯郸地区展览馆”,隶属邯郸地委宣传部。1980年7月,改为“邯郸地区博物馆”,由邯郸地区文化局管辖。1984年5月,移交邯郸市,隶属市委宣传部,更名为“邯郸市博物馆”。1987年5月改属邯郸市文化局管辖。邯郸市博物馆现隶属邯郸市文物局,经费完全依靠市财政拨款。目前馆内设有办公室、征集保管部、陈列部、宣教部、保卫科、技术资料部六个职能部门。现有职工39人,其中副研究员4人,馆员6人,助理馆员6人,中高级工18人。
2、陈列布局。
邯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邯郸市博物馆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使命。邯郸市委、市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发展博物馆事业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1987年投入10万元布置“邯郸出土文物展览”;1994年投入500万元进行了博物馆维修改造的“启新工程”;2000年又投入1800万元对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其内容为:布置博物馆总序厅及《磁山文化》、《赵文化》、《东魏茹茹公主墓》、《磁州窑》、《邯郸百年》、《邯郸市城市建设规划成就》六个专题陈列和博物馆馆址建筑维修、展厅扩建、文物库房修建。展厅扩建后建筑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基本上可满足举办各类展览的要求。
(1)总序厅。
①博物馆一楼大厅北、东、南三面墙壁装饰有三幅大型壁画:正面(东壁)一幅(100平方米)为气势磅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两侧壁画(共计120平方米)分别反映磁山文化生活场景(北壁)和“六朝故都”邺城的魏晋文化风貌(南壁)。壁画由河北省原美协主席、省美院院长王怀骐教授设计,为锻铜工艺,是目前国内较大的室内锻铜壁画。
②大厅中央有一组以赵王陵2号墓出土的战国青铜马为原形创作的三匹3米高的青铜奔马群雕,与背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融为一体,象征“开拓、改革、奋发向上”的赵文化精神。
(2)《磁山文化》陈列。
8000年前,磁山浮现出邯郸第一抹文明的曙光,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代表,早于仰韶、龙山文化,在考古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楼西北厅(324平方米)布置有《磁山文化》陈列。展厅东壁为一排铝合金通联橱,陈列石磨盘、石磨棒、支架陶盂、家鸡骨、炭化粟、炭化胡桃等文物标本110件,展线长32米。陈列内容分为: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渔猎采集与饲养、原始艺术与信仰四部分。展厅中央放置“磁山文化”遗址沙盘。西北角有反映磁山人生活场面的半景画式的景观,再现了磁山人磨粟、制陶、养鸡、打猎、播种等活动场面,并将磁山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也融合进去。通过文物标本、文字、照片、图画及大型景观突出展示以小米文化、家鸡蓄养、原始制陶、原始艺术、胡桃种植为代表的磁山文化的丰富内涵。
(3)《赵文化》陈列。
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赵文化”是邯郸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已成为“改革”的象征,极具现实意义。
二楼北大厅(324平方米)和东北厅(188平方米),陈列内容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分为:赵国政治军事改革(胡服骑射)、赵国经济、赵国礼乐制度、赵王世系、赵国疆域、赵国城建、赵氏王陵、汉代赵地封国、汉代邯郸城建等几大部分。在展厅南侧及东、西两拐弯处布置一排橱窗式通联橱,展线约45米。陈列青铜马、金牌饰、玉片、编钟、编磬、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等战国、汉文物精品约200件。东北厅的东北角复原了邯郸齐村出土的战国殉葬东马坑。
(4)《东魏茹茹公主墓》陈列。
今磁县城南和西南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西岗一带分布着古代陵冢100余座,为“东魏北齐皇陵”,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魏北齐皇陵出土的彩绘兵马俑数量多、规模宏大,国内罕见。
在新建的后楼二楼展出东魏北齐皇陵之一——茹茹公主墓,陈列墓葬出土的按盾武士俑、萨满法师俑、兵马俑、东罗马金币等珍贵文物标本约600余件;依展厅西壁布置一排橱窗式通联橱。靠展厅东壁复原制作一座按比例缩小的景箱式剖面墓室,通过艺术手法复原封土、券顶、内墙壁为特征的墓葬结构,以墓室、墓道壁画为背景,墓道及墓室内排列的彩绘小兵马俑军阵气势恢弘。墓室内加射灯,强调视觉效果,营造墓室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去领略昔日北朝兵马军阵的威武雄壮的气势,欣赏精湛的壁画艺术。
(5)《磁州窑》陈列。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自北朝至今,绵延千载,始终没有断烧;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代仍跻身全国八大瓷区之列。磁州窑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学术课题,日、英、美、加、韩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学者研究磁州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磁州窑》专题陈列内容以磁州窑历史发展顺序为纲,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为目,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全面展现磁州窑从北朝至今一千多年间产生、发展、繁荣的艰难历程,昭示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描绘瓷都总体文化面貌。该陈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力争成为全国精品陈列。
陈列内容为:序厅、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建国后五个部分。计划占用博物馆二楼南半部南过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