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
陈列馆大楼,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层26个陈列室共计4500平方米、17039件标本的陈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5、 曲折发展四十年(1960—2000)
1960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划归地质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副院长冯志爽兼任馆长。
此后,经历“文革”闭馆停滞、地震破坏,也经历了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直至2000年底馆大楼修缮改造立项得到上级批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曲折中发展四十年。这期间馆的主要领导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刘涌泉、黄正之、邢裕盛、季强。
该馆在丰厚的馆藏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内容完整的基本陈列,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四个部分,面积共2500平方米,另有临时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自然界种类繁多千资百态的矿物岩石、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
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
第五单元——生物登陆;
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
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
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
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该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24年来不间断出版《地球》杂志,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先后被命名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该馆典藏各类地质标本20万件,其中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以藏量大、珍品多闻名于世的“中华龙鸟”等原始鸟类系列化石,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的石器、石珠、骨针、骨饰,以及“水晶王”、巨型萤石等,都是国宝级的珍品。
该馆出版了《巨型山东龙》、《宝石通论》、《中国金伯利岩》等专著和《中国矿物》、《中国名泉》等图册,科研人员在《地质学报》、《Nature》、《Science》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辽西侏罗—白垩系过渡层生物群及地层年代研究》、《辽宁西部原始鸟类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项目成果受到国内外古生物界的广泛关注。
开馆时间:9:00-16:30 节假日不休息,星期一闭馆。
票价:成人30元,学生15元
地址:北京西四羊肉胡同15号
乘车:13、22、38、47、6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709、726、806、808、812、814、823、826、50到西四站下车。
5、 曲折发展四十年(1960—2000)
1960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划归地质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副院长冯志爽兼任馆长。
此后,经历“文革”闭馆停滞、地震破坏,也经历了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直至2000年底馆大楼修缮改造立项得到上级批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曲折中发展四十年。这期间馆的主要领导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刘涌泉、黄正之、邢裕盛、季强。
【展览情况】
该馆在丰厚的馆藏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内容完整的基本陈列,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四个部分,面积共2500平方米,另有临时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自然界种类繁多千资百态的矿物岩石、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
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
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
第五单元——生物登陆;
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
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
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
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该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24年来不间断出版《地球》杂志,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先后被命名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馆藏情况】
该馆典藏各类地质标本20万件,其中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以藏量大、珍品多闻名于世的“中华龙鸟”等原始鸟类系列化石,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的石器、石珠、骨针、骨饰,以及“水晶王”、巨型萤石等,都是国宝级的珍品。
【科研情况】
该馆出版了《巨型山东龙》、《宝石通论》、《中国金伯利岩》等专著和《中国矿物》、《中国名泉》等图册,科研人员在《地质学报》、《Nature》、《Science》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辽西侏罗—白垩系过渡层生物群及地层年代研究》、《辽宁西部原始鸟类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项目成果受到国内外古生物界的广泛关注。
【参馆须知】
开馆时间:9:00-16:30 节假日不休息,星期一闭馆。票价:成人30元,学生15元
地址:北京西四羊肉胡同15号
乘车:13、22、38、47、6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709、726、806、808、812、814、823、826、50到西四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