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
【馆舍介绍】
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历史悠久、典藏量大、珍品率高、陈列精美、科研成果丰硕称雄于亚洲地学博物馆。不仅具备典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三大传统功能,而且富有时代特色,融科普、教学、学术交流、观赏、休闲于一体,社会影响日益广泛。该馆前身为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博物馆,现馆大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1958年竣工,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稳重大方。
2001年启动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工程,历时三年,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现代化博物馆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观众至上”建馆理念,耗巨资、精设计、善管理,硬件设施整体升级,陈列展览全面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土资源事业的窗口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地学平台。
【历史沿革】
翻开中国地质博物馆90年的曲折历史,那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无不在倾诉中华民族的奋发与苦难,无不在演绎地质科学的宏大与精深,无不在展示地质学人的探求与风采,这分明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一、与地学同发端
1、 中国古代地学思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球的国家之一。古代的《禹贡》、《考工记》、《管子》等书籍都有地质矿产方面的记述。与“元谋人”同步出土的大量石器是我们祖先最早利用岩石的开端。这时期,史称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170万年的历史。以此为始,人类又经过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说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地质知识和利用地质资源的能力。然而,中国古人的许多经验,并没有发展成现代的地质科学。
2、 近代西方地学的传入
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传入中国。1840年,外国矿师随着列强的炮舰纷纷来到中国,兴学办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鲁迅于1898年10月,入学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地质学、矿物学及其它基础学科。1903年著《中国地质略论》,成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第一部专著。两年后,鲁迅又与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
3、 民国临时政府地质科形同虚设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设地质科,留日归国的章鸿钊任科长,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地质行政机构。章鸿钊,1899年考中秀才,1905年官费赴日留学,1911年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归国。1911年9月,赴京参加京师学部举行的留学生考试,以最优等成绩获“格致科进士”,随即应聘京师大学堂农科地质学讲师,成为在中国大学讲授现代地质学的第一人。由于袁世凯篡政,同年4月,临时政府迁都北京,在北京政府工商部矿政司下设地质科,仍由章鸿钊任科长。次年2月,留英归国的丁文江任科长。丁文江,曾被赞为“神童”。1902年秋,经人赞助赴日留学。1904年初, 日俄战起,离日赴英留学,期间曾游历欧洲大陆。1911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和地质学双毕业文凭。回国后不久,进京参加了“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1913年,丁丈江应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聘请,任地质科科长。
1913年,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规划有地质矿产陈列馆的设置),规划和总管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丁文江任所长。因无人应聘调查员,致使调查所形同虚设。
4、 地调所变地研所,从培养人才起步
为培养人才,同时成立了地质研究所(与地质调查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关系)。先由丁文江主持,后因丁文江赴云南调查,改由章鸿钊主持。
地质研究所实际上是地质讲习所、培训班。招收30名学员,章鸿钊、丁文江亲自授课。1914年,留比U王国的翁文灏任专职教师,“以中国之人,入中国之校,从中国之师范,以研究中国之地质者,实从兹始。”学习三年后,共有18人毕业,4人肄业,8人中途辍学。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骨干。翁丈灏,13岁考中秀才。后赴欧洲留学,就读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地质系,因成绩优异,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地质学博士,时年23岁。次年,在北京参加留学生丈官考试,名列第一。
5、 中国地质博物馆诞生
1916年7月14日,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据翁文灏回忆:“地质调查所创办之初, 即有附设陈列馆之计划。历次调查皆附带采集标本, 以资陈列。民国四年(1915年)迁入丰盛胡同现址后, 即着手准备。民国五年(1916年),地质研究所毕业,就历年实地练习时师生采集所得,借地质调查所新制柜架,举行展览会,即为现在陈列馆之起点。”因此,我们把1916年7月14日定为建馆日。据考证,最早在1913年,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时就有地质矿产陈列馆的设置,但有名无实;其后,袁世凯于洪宪元年(1916)1月4日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局长张轶欧,会办(副局长)丁文江、安特生,内设四股一馆: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然而,当时的博物馆仍处筹建之中;1916年7月14日是公认的建馆日,因为此刻的博物馆有馆长、有机构、有典型事件,陈列和收藏从此被确定下失。
首任馆长为丁文江。1916-~2月10日,农商部总长周自齐签署《农商部饬》119号,任命地质调查局会办、技正丁文江为地质矿产博物馆馆长。
此后,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细胞组织,遭遇内乱和外侵,饱受流离失所之苦。直至新中国建立,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与国家共命运
l、 偏安丰盛二十年 (1916-1935)
从1916年馆的诞生到1928年国民政府习北伐成功,再到1935年地质调查所南迁,是地质矿产陈列馆从奠基开始,逐步加快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馆的领导人依次为丁文江、翁文灏、安特生、卢祖荫和徐光熙,其中,前四位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会会员。
地质陈列馆从最初的四个陈列室(矿物岩石室、地质系统室、煤铁矿产室和金属矿产室)发展为七个陈列室(新增非金属矿产室和两个古生物室,并在原矿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