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具有中国“江北水城”美誉的聊城市,学校的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始建于1974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
聊城大学地处风景秀丽的江北水城——聊城市;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位于北纬35°47′--37 °02′和东经115°16′--116 °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运河、小运河,有2个湖泊东昌湖和鱼邱湖。京九铁路和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
学校现有 27 个学院、3个教学部,45个硕士点、73个本科专业、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1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级研究中心,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研究生、留学生28000 多人。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73个专业已涵盖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
学校自 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目前硕士学位点数量已扩大到 45个,并拥有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资格。
现有教职工18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560 余人、教授、副教授近6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800余人。先后有8 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8 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 人成为2004 年山东省首次评选的 30 名教学名师之一,11 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2 名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5人成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校还聘请了季羡林(已故)、张新时、薛群基等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业务精、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行学分制、双专业制、主辅修制、导师制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声誉日益提高,多次被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评为 “ 优秀教学单位 ” 。
近5 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主持参与了16 项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有3 个专业被评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4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有 32 项优秀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 1 项,省级一等奖 6 项。
学校坚持科研和教学并重,按照 “ 抓重点、上水平、促特色、增效益” 的科研思路,实施 “ 硕士学位点强化建设工程 ” 和 “ 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工程 ” ,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现有 1 个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 个省级研究中心,6 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其中两个进入山东省重点学科强化建设行列。
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等各类国家级课题75项,省部级课题156项。有45项科研成果分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共取得科研成果 5000 多项,每年收入SCI 和 EI 的学术论文都在 100 篇以上,2004 年达 170 余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成果13 项;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2002 年该校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排名进入全国高校一百强,列第90 位;我校理学学科在2008年全国高校排名中位列第74名。
1995 年经原山东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1999 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学校已与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
1.地理位置
聊城大学地处风景秀丽的江北水城——聊城市;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位于北纬35°47′--37 °02′和东经115°16′--116 °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运河、小运河,有2个湖泊东昌湖和鱼邱湖。京九铁路和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
2.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 27 个学院、3个教学部,45个硕士点、73个本科专业、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1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级研究中心,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研究生、留学生28000 多人。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73个专业已涵盖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学校自 1979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目前硕士学位点数量已扩大到 45个,并拥有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资格。
3.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18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560 余人、教授、副教授近6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800余人。先后有8 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8 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 人成为2004 年山东省首次评选的 30 名教学名师之一,11 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2 名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5人成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校还聘请了季羡林(已故)、张新时、薛群基等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4.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业务精、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行学分制、双专业制、主辅修制、导师制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声誉日益提高,多次被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评为 “ 优秀教学单位 ” 。近5 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主持参与了16 项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有3 个专业被评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4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有 32 项优秀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 1 项,省级一等奖 6 项。
5.科研实力
学校坚持科研和教学并重,按照 “ 抓重点、上水平、促特色、增效益” 的科研思路,实施 “ 硕士学位点强化建设工程 ” 和 “ 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工程 ” ,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现有 1 个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 个省级研究中心,6 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其中两个进入山东省重点学科强化建设行列。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等各类国家级课题75项,省部级课题156项。有45项科研成果分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共取得科研成果 5000 多项,每年收入SCI 和 EI 的学术论文都在 100 篇以上,2004 年达 170 余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技术成果13 项;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2002 年该校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排名进入全国高校一百强,列第90 位;我校理学学科在2008年全国高校排名中位列第7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