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宋建波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宋建波:男,1972年1月7日生,河北迁西人,工学博士,中共党员。贵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教授,科技处副处长,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黔英清洁能源研究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7年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
  1994年7月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3月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为孙家骢教授,研究方向为“矿田地质力学”。2000年7月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于远忠教授,研究方向为“岩基工程”。2000年9月至2002年7月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做博士后科研人员,导师为张倬元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2002年7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原贵州工业大学任教,同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和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已主持以“大射电望远镜贵州选址项目”为代表的20余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培养项目博士后科研人员2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
  2004年评选为第七届贵州十大杰出青年,获第三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优秀科技奖银奖。2005年遴选为第五批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获第八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遴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第四批贵州省管优秀专家,获贵州大学首届新锐奖。主要学术职务和社会兼职为:第十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第八届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常委,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第三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第七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四届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矿业研究与开发》(中文核心)杂志理事会理事。
  代表性成果及主要学术贡献
  宋建波博士大学至今先后从事非金属矿产勘查、地质力学、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等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具有较扎实的地质基础、较深厚的力学功底、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他近年的科技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丰富和发展了岩体强度理论研究成果
  宋建波攻读博士学位至博士后期间,一直从事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业的学习、教学科研,并在岩体强度理论、尤其岩体经验强度准则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1部—“岩体经验强度准则及其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地质出版社,2002年12月),成果和论著颇丰、学术成就突出。这部专著,既是他攻博至今、尤其博士后期间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是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也是他2002年在三十而立之年,由讲师破格晋升并成为贵州迄今最年轻的教授的重要材料。它以狭义Hoek-Brown强度准则为贯穿主线,共分11章,总计43万字,将该准则在地质工程各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做系统总结和理论发展,并建立了包括“岩体强度预测、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岩坡稳定性分析、均质岩基极限承载力确定、张性基础设计、广义嵌岩桩设计、准则可靠度分析、数值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目前第一部关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
  宋建波博士对岩体经验强度准则的系统研究成果,不仅为岩体稳定性评价、岩体工程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公式,而且表明:Hoek-Brown强度准则从根本上弥补了Mohr-Coulomb强度准则的诸多不足,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分析理论;只要成功解决经验参数取值的精确性与理论方法的正确性这对矛盾,它在有关领域可能平行Mohr-Coulomb强度准则,而形成地质工程和岩体力学学科中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新的理论体系。因此,该成果对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关于国内同行对该学术专著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成都理工大学对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的综合评语(2002年7月11日)。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工作报告是一份优秀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且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以11票全票为他通过教授任职资格。二是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意见(2002年7月)。专家组一致认为,“《岩体经验强度准则研究》是我国目前关于Hoek-Brown强度准则应用方面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学术成果,在扩展国外岩石强度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方面有新的发展,对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实用前景。其研究成果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见科研成果鉴定证书)。2005年,该成果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落户中国贵州建议了理想的候选台址
  射电望远镜也称无线电望远镜,因其特有的高穿透性、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观测范围广、观测距离远,而成为目前天文学研究中以高精度观测、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仪器设备。与之对应的射电天文学在其诞生至今70年中,也已成为几乎所有重大天文发现的发祥地和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自国际无线电科联1993年京都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国射电天文学家提出了建造接收面积一平方公里的巨型望远镜(SKA)计划后,世界多国即开始了对SKA先导单元的预研究。SKA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宇宙初始混浊、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恒星类天体、乃至太阳、行星与邻近空间事件等的观测研究。
  可以说,一平方公里阵大射电望远镜SKA是世界多国投资、我国争建的国际合作项目,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SKA在中国的一项先导工程。我国对SKA开展的预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并组成了由原常务副台长、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教授为主任的国际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后组织国家天文台本部及所属分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1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