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献瑜
徐献瑜,教授。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燕京大学讲师、数学系主任,辅仁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等数学教研室和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全国计算数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在特殊函数、函数的数值逼近方面深有研究。
徐献瑜教授是我国计算数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学科和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计算中心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数学软件库”的研制和建立的主持人。他在过去几十年的计算数学教育和研究生涯中为北京大学,也为我国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选、杨芙清、何新贵等都是他的学生。早年徐献瑜教授曾是东吴大学的高材生,与费孝通和杨绛同学,后赴美留学,在华盛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华盛顿大学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任燕京大学讲师、数学系主任,辅仁大学讲师。
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等数学教研室和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几度访苏,参加了周恩来总理领导制定的“我国科学发展12年规划”中“计算技术建立”的规划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粉碎四人帮后,授课之余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被推选为全国计算数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参加化学系徐光宪领导的“串级萃取理论”研究,提供数学模型、算法和数学证明,成功采用计算机模拟出逆流萃取动态平衡的过程,此项工作1983年获国家教育部一等奖。退休后继续担任《计算数学》杂志编委,被推选为中国数学软件协会名誉会长。
徐献瑜教授为我国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研究和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作为一名学者,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力求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他注重人才的培养,甘当人梯,知人善任,恳切让贤,离休以后,仍然主持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小组工作,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中国计算数学事业的发展。95岁高龄,还致力于科普,为中学生写出《由“鹤立鸡群”引出的一个数学问题》一书,徐献瑜教授一直在关怀着年轻一代的成长。
杭嘉湖平原上的湖州府,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乡。府辖吴兴县坐落在波光淼淼的太湖之畔。1910年7月16日,徐献瑜出生在这个枕河而立、舟楫穿行的小
徐献瑜生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时代在军阀混战中度过。在他的记忆里,上小学和中学时,他曾几次随家人逃到上海躲避战乱。6岁入绉业小学,这是湖绉生意人集资兴办的子弟学校,设在一座古庙里。课余他跟着长他3岁的四哥学围棋,起初不过贪玩,但逐渐开窍入迷,常与夏布行内的店员对局,亦能下个平手。棋道启迪了他的智力,并成为终身的嗜好。
进入高小后,徐献瑜始知好学,各科成绩在班上常能列在前几名。他殊喜算术,演算能力尤其突出,高小三年级学代数时,先生出了一道题:当时钟10点至11点之间,长针和短针何时走在一条直线上?班里只有徐一人列出方程,解出答案。当时他还不满12岁。
1922年,徐献瑜考入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又称湖州海岛中学)。这所美国教会所办的中学,教学正规,重视算学和英文。初二时徐醉心于速算研究。他自学背诵20以下每个自然数的自乘结果。但超过20以上的数字自乘则难以苦记。在悉心琢磨中,他发现凡尾数为5的数字,在自乘时有一个速算规律。比如要算数字35自乘,只要心算3乘以4为12,即得结果1225;75自乘,只要算7乘以8为56,结果是5625。他把这个发现写了一篇小文章发表在学校的通讯刊物上,颇得数学老师的器重。他英文也学得不错。在高中学数学时,已能自读英文原著教科书。
此时新文化运动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封建的旧文化,即使风气比较闭塞的湖州也传入了大量的新书籍、新思潮。徐献瑜得以接触各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他与同窗好友潘孝硕(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沈福彭(已故,曾为青岛医学院院长)等七八人共同结社,起名为“”,专事读书;他们把湖州世界书局的新书几乎都看遍了。博览群书使徐献瑜的知识面和眼界都开阔起来,文理科打下了扎实的根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并获免学费奖。
1928年,夏布行业日渐衰落,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传统的夏布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父亲本打算把徐送去投考邮政或铁路行业,以早日自立养家,但徐表示要继续上大学。父亲看到他的学业成绩出色,上大学又不用家中负担,也就改变了自己的主张。于是,徐献瑜成为这个商人世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开始走上了与父兄不同的道路。
从1955年开始,徐献瑜的学术生涯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当时开拓电子计算机这个新兴技术领域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北京大学数学系得风气之先,着手筹组计算数学教研
徐献瑜教授是我国计算数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学科和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计算中心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数学软件库”的研制和建立的主持人。他在过去几十年的计算数学教育和研究生涯中为北京大学,也为我国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选、杨芙清、何新贵等都是他的学生。早年徐献瑜教授曾是东吴大学的高材生,与费孝通和杨绛同学,后赴美留学,在华盛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华盛顿大学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任燕京大学讲师、数学系主任,辅仁大学讲师。
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高等数学教研室和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几度访苏,参加了周恩来总理领导制定的“我国科学发展12年规划”中“计算技术建立”的规划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粉碎四人帮后,授课之余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被推选为全国计算数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参加化学系徐光宪领导的“串级萃取理论”研究,提供数学模型、算法和数学证明,成功采用计算机模拟出逆流萃取动态平衡的过程,此项工作1983年获国家教育部一等奖。退休后继续担任《计算数学》杂志编委,被推选为中国数学软件协会名誉会长。
徐献瑜教授为我国计算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研究和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作为一名学者,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力求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他注重人才的培养,甘当人梯,知人善任,恳切让贤,离休以后,仍然主持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小组工作,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中国计算数学事业的发展。95岁高龄,还致力于科普,为中学生写出《由“鹤立鸡群”引出的一个数学问题》一书,徐献瑜教授一直在关怀着年轻一代的成长。
成长经历
杭嘉湖平原上的湖州府,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乡。府辖吴兴县坐落在波光淼淼的太湖之畔。1910年7月16日,徐献瑜出生在这个枕河而立、舟楫穿行的小北京大学庆祝徐献瑜教授百岁华诞
城。徐献瑜生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时代在军阀混战中度过。在他的记忆里,上小学和中学时,他曾几次随家人逃到上海躲避战乱。6岁入绉业小学,这是湖绉生意人集资兴办的子弟学校,设在一座古庙里。课余他跟着长他3岁的四哥学围棋,起初不过贪玩,但逐渐开窍入迷,常与夏布行内的店员对局,亦能下个平手。棋道启迪了他的智力,并成为终身的嗜好。
进入高小后,徐献瑜始知好学,各科成绩在班上常能列在前几名。他殊喜算术,演算能力尤其突出,高小三年级学代数时,先生出了一道题:当时钟10点至11点之间,长针和短针何时走在一条直线上?班里只有徐一人列出方程,解出答案。当时他还不满12岁。
1922年,徐献瑜考入东吴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又称湖州海岛中学)。这所美国教会所办的中学,教学正规,重视算学和英文。初二时徐醉心于速算研究。他自学背诵20以下每个自然数的自乘结果。但超过20以上的数字自乘则难以苦记。在悉心琢磨中,他发现凡尾数为5的数字,在自乘时有一个速算规律。比如要算数字35自乘,只要心算3乘以4为12,即得结果1225;75自乘,只要算7乘以8为56,结果是5625。他把这个发现写了一篇小文章发表在学校的通讯刊物上,颇得数学老师的器重。他英文也学得不错。在高中学数学时,已能自读英文原著教科书。
此时新文化运动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封建的旧文化,即使风气比较闭塞的湖州也传入了大量的新书籍、新思潮。徐献瑜得以接触各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他与同窗好友潘孝硕(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沈福彭(已故,曾为青岛医学院院长)等七八人共同结社,起名为“”,专事读书;他们把湖州世界书局的新书几乎都看遍了。博览群书使徐献瑜的知识面和眼界都开阔起来,文理科打下了扎实的根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并获免学费奖。
1928年,夏布行业日渐衰落,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传统的夏布生意越来越不好做。父亲本打算把徐送去投考邮政或铁路行业,以早日自立养家,但徐表示要继续上大学。父亲看到他的学业成绩出色,上大学又不用家中负担,也就改变了自己的主张。于是,徐献瑜成为这个商人世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开始走上了与父兄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