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齐钟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齐钟彦,贝类学家。直隶(今河北)蠡县人。1945年毕业于中法大学生物系。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兼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贝类学会理事长。四十年代同张玺合作,对云南地方属螺丝做了详尽研究,阐明了各种间的关系,发表了新种。五十年代和张玺一起领导和参加了海洋贝类资源调查。五十年代末期同苏联科学家合作,首次开展了我国海洋潮间带生态的研究,为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作出了贡献。与张玺等合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合编有《中国北部经济软体动物》、《贝类学纲要》等。
  生平故事,以下内容来自科学网:[1]
  当微咸的海风吹过这位耄耋老人银白的鬓角,他知道,他的全部已经与这熟悉的味道融为一体,再也无法分开。对他而言,这就是情结,一个学者用毕生精力凝聚的科学情结。
  齐钟彦,一位90岁高龄的贝类学家,曾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0部。他将其一生的心血倾注在了小小的贝壳上,为中国的贝类科研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让不起眼的贝壳有了名字,变成“宝贝”。现在,让我们追寻他的脚步,去感受这位大师的气质与魅力。
  天赋睿智 性生刚毅
  1920年3月12日,齐钟彦在河北蠡县大曲堤村一个破落的读书人家呱呱坠地。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勤劳起家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务农兼做小生意,他的祖父读书考中了举人。到了父亲那一代,家道中落。在齐钟彦4岁时,他的父亲齐雅堂到法国攻读植物学。在那里,齐雅堂和张玺结识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并获得了法国生物学博士学位。书香门第的环境让齐钟彦对于学习知识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渴求。
  睿智源于天赋,刚毅本于性生。天性好静的齐钟彦自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沉稳与聪慧。1933年夏,13岁的齐钟彦小学毕业。顺利考入中法大学附属的温泉中学。学校在北京的西郊,学生需要住校,这便使齐钟彦第一次离开了家,独立生活。这年冬天,父亲齐雅堂也从法国回到北京,担任中法大学生物系教授。父母对他管教的严格与生活上的勤俭,也让年幼的齐钟彦早早懂得如何做人。
  1935年8月,齐钟彦考取北平市市立第一中学。这时的齐钟彦喜欢打球和收集邮票。当“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时,在学生游行的队伍中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让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年,齐钟彦恰好初中毕业。在沦陷后的北京,他又读完了三年高中和两年大学。5年的沦陷区生活给齐钟彦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年,空怀一腔爱国情怀无处释放,这种愤懑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作贡献的愿望与决心。那时的齐钟彦非常佩服和羡慕那些到大后方去的老师和同学,有的同学没有旅费,他就到处想方设法筹集。性情温和的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决定将这份爱国热情埋在心底,苦守寒窗,钻研学问,为效力中国的建设打好基础。
  1940年,齐钟彦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高中课程,顺利毕业。在这一年,父亲只身随学校迁往昆明,他同母亲和弟弟们仍留在北平。年轻气盛的齐钟彦恨透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蹂躏,拒绝去日本人办的条件优越的大学,而暂时进入了一所中国私立大学的生物系,一年后,他转入辅仁大学生物系。
  1941年秋,经父亲留法时的老朋友周发岐先生介绍,齐钟彦在中法大学的教务科做了临时职员,帮忙招生、整理卷宗,亦填补家里生活的困顿。父亲的工作和学习给齐钟彦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生物这门学科的神奇奥妙也逐渐感染了这位好学的青年,让他真正喜爱上了这门科学。不久后,齐钟彦考入了中法大学生物系。自此,齐钟彦开始了其科研工作的漫漫长路。
  自主创新 踏实科研
  哲人曾经说过,万里长天太过空洞,只有满脚泥泞才是踏实。在科研的道路上,齐钟彦脚踏实地,细致扎实,一步一步走入科学圣殿,采撷一颗又一颗科研明珠。在这条道路上,他深知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和强大的动力源泉,并将这种认识充分实践。
  1945年夏天,齐钟彦从中法大学生物系毕业,应聘进入位于昆明西山滇池之畔的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在这里,他遇到了科研道路上的恩师张玺。这位诲人不倦的生物学家对齐钟彦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合力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当时的北平动物研究所位于昆明西山脚下的苏家村,是到昆明旅游的好去处。但所里条件异常简陋,只有7间草房和位于小学楼上的一间房子。人员也只有所长张玺、助理研究员成庆泰、技术员刘永彬、助理员齐钟彦、夏武平及两位见习员。
  有人说科研是个苦差事,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作科研,更是苦上加苦。十几年的学习生活让齐钟彦学会寒窗苦守,他没有怨言,没有失望,他只是沉下心来,更加认真地学习,安心作他的研究。坚实的知识基础让他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有了更加熟练的驾驭,让他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大楼建得更高更大。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被中国人民赶出中国,科研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动物研究所也将要迁回北平,书籍、仪器需要装箱、托运,有些研究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与此同时,云南一些地方还需进行补充性调查采集。因此张玺派齐钟彦等人到滇池周围、蒙自的大屯海和石屏的异龙湖等地做了为期一年的淡水软体动物调查和采集工作,锻炼他们野外调查的能力。1946年秋,齐钟彦又跟随张玺,带着整理的标本和资料等,经上海回到北平。在跟随张玺实习的日子里,齐钟彦做了许多独特的工作,如对云南螺蛳的研究等,让他对这份工作的喜爱进一步加深,一发不可收拾。
  回北平后,齐钟彦随即着手整理在云南调查的资料,对云南特有的螺蛳属和云南的淡水软体动物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搞清了其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等,同时对以往研究所采集的海产软体动物进行整理和分类,为日后进行的海洋软体动物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7年秋天,在张玺的安排下,齐钟彦等人来到青岛进行海洋软体动物调查采集工作。齐钟彦带着张玺写给当时在青岛山东大学生物系任教的童第周教授的信,找到了童先生。童先生给他们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并派学生协助他们开展野外生物标本采集工作。这是齐钟彦第一次在海边采集生物标本,也是第一次来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71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