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风
中科院院士 地理学、冰川学家
江苏海门人。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直接考察并领导编著了有关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中国冰川综合性专著,奠定了中国冰川学基础。与合作所将中国冰川划分为极大陆性、亚大陆性和海洋性三类。在预报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的变化基础上,确定了中巴公路的通过方案。首先指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80年代和合作者提出了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特征以及21世纪亚洲中部气候暖干化,21世纪可能趋于暖湿的意见。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一封珍藏友谊与祈愿的玉函从南京钟山脚下飞到了西子湖畔,传到了笔者的手中,一看这遒劲而熟悉的笔迹,就可知道是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的来鸿,顿觉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近些年来,每逢岁末年初笔者都会收到施雅风的贺岁信,每当这时,在笔者的心屏上都会映出他85个春秋的闪光的心曲——
曲一:求学立大志
施雅风从小聪明可爱,5岁就上学了。1932年夏,父亲因病去世,由母亲独撑家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三省,国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哥哥也每周寄来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给他以“担负起天下兴亡”的正面教育。起初由于他阅读课外书太多,成绩平平,受到哥哥的严厉批评。到初中二年级时,他真正意识到求知报国的重要,于是刻苦用功读书,到1934年初中毕业时,地理考了98分,历史得满分,总分名列全班第2名,并考上了省立南通中学和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最后选择了去离家较近的省立南通中学读书。
日寇的侵华激发了施雅风学习地理课的积极性。从此,他爱上了地理学,并暗暗立下志向,还写信给哥哥表明长大后当地理学家的决心。他一边用功读书,一边积极参加“史地研究会”等兴趣组织,写了《战时小国的生存线》等文章,以5天连载方式发表在南通市《五山日报》上,给他很大的鼓舞。同时,自发地组织同学下课后晚饭前打篮球,大大增强了体质,对尔后工作产生长远的影响。
1937年,施雅风如愿考取第一志愿浙江大学史地系。因抗战爆发,入学后即过上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1938年1月,他随校来到江西樟树镇,看到报上登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招收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的消息。他认为国难当头,战地抗日比读书重要,于是独自一人去南昌报名入校,尔后在湖南、江西与安徽作抗战宣传,后因未能上战地服务而告退,于1938年9月回到时迁广西宜山的浙大复学,接着又迁往贵州遵义。从此,他刻苦自励,学习用功,不是在教室听课,就是上图书馆自习,至大三结束已学完大学的学分。在大四一年中,施雅风自带生活用品,坚持每天步行三四十里到野外考察,掌握了遵义市附近地区大量地质地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长达6万余字的毕业论文,受到指导教师叶良辅教授的赞许,受到国家教育部的奖励,其简称为《遵义附近之地形》论文在著名的《地质评论》杂志上发表。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他初步掌据了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考察研究的方法,受益匪浅,为尔后从事冰川研究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曲二:走上革命路
在浙江大学求学时期,施雅风不仅亲身体验了师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有机会看到了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特别是竺可桢校长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求是精神”,像一盏雾海夜航的明灯,启迪师生们追求真理不光是做学问,还要端正政治思想态度,做任何事情,要不怕困难,不畏险阻,要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大学里,进步学生运动蓬勃开展,优秀进步学生常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迫害,进一步打开施雅风观察和认识旧社会本质的视野,感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没落,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走民主富强之路。施雅风动情地告诉笔者:“在浙江大学学习的那几年,我在多方面受到了教育和启迪,应该说是培养我成长的黄金时期”。
在校期间,他还有幸结识了早在1938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吕东明。在多次交往及一同参加的调查中,使施雅风受到吕东明的许
施雅风 院士
多革命思想的熏陶。1942年大学毕业后,施雅风继续在校读研究生,直到1944年硕士毕业,才来到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1946年,因建设岷江电站需要,施雅风有机会去川西进行社会调查,又一次看到了贫雇农受压迫和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动。来到重庆工作后,更有机会阅读到中国共产党出版的《新华日报》、《群众》等进步报刊,还读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从而使施雅风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1947年,在国民党统治最黑暗、最残酷的时期,施雅风向吕东明提出了入党的申请。吕东明对他说:“入了党,你就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了,要一切服从党安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你能做到?”施雅风坚定地表示:“能做到!”不久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接纳施雅风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在敌人军警特务严格控制的心脏地区干革命,被人称为“把头颅挽在裤带上”——十分危险。有一天,吕东明传达党组织的决定,要求施雅风以中国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公开身份,从事收集敌人的机密情报的工作。在吕东明的具体策划和指导下,施雅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缜密细微地做好党外情报对象的工作,向党中央有关部门传递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对敌斗争情报,为解放军顺利渡过长江,以至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一定贡献。这就是施雅风为了人民得解放、不顾一切地追求革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而奏响的一首动人的心曲!
曲三:难舍冰川情
南京解放后,施雅风结束了秘密的地下工作。1949年,他参与创办《地理知识》杂志,施雅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务秘书。1953年,施雅风调往北京,参与《中国自然区划》研究任务中之中国地貌区划编写工作,并兼任新建的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1957年6月,施雅风和两位年轻同事到甘肃河西走廊考察,准备穿过茫茫戈壁,并翻越祁连山西段而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经过寸草不长的戈壁荒漠,深感祖国幅员广阔,地貌丰富多彩,但严重缺水制约着大西北的经济发展,心中不禁产生一种必须改变现状的强烈责任感。进入山区后,经过两天的跋涉,他们来到党河旁宿营时,眼前展现了马厂雪山的奇景:一片洁白晶莹的冰川,镶嵌在5000多米的山坡上。次日一早,施雅风一行4人,骑着马和骆驼向马厂雪山进发,走了整整一天,才到了山脚下,住进了牧民的蒙古包。第二天一早,他们沿着冰川融水溪谷徒步攀登。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变得稀薄,气喘也加剧起来,直到下午5时,才到达近海拔5000米高的冰川,抓紧考察记录和拍照,6时许就开始原路返回,直到晚上12时才回到山下的蒙古包。
第一次与冰川面对面,施雅风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他躺在蒙古包里,脑海里翻腾着一个问题:“祁连山有那么好的冰川水源,西北却有大片大片的干旱荒漠,这是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西北干旱缺水,水、水,无价之宝的水!应该把冰川水很好地利用起来。”一整夜,施雅风就这样地思考这个问题。从此,他爱上了冰川,几十年如一日,至今不变!
1958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施雅风任考察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要求考察队查明祁连山的冰雪分布。施雅风等以“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旱”的豪言,带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险峻巍峨的祁连山,绵延千里,冰峰雪岭,重重叠叠,像一座硕大无朋的画屏,矗立在河西走廊的南边。他们首先集中到一处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