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
展览”和“治理黄河展览”等。
•1955年 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馆舍建设批准立项,确定天桥南大街为馆址。原计划建设有三期工程,即陈列楼、标本楼和办公楼,并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陈列厅8000平方米,首期工程拨款120万元。
•1956年 10月 新馆在天桥南大街开工,
•1958年 5月 新馆落成,由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至8月份完成了搬迁工作,随后古生物、动物、植物基本陈列布置就绪。
•1959年 1月 新馆正式对外开放。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人民画报》当年第4期用彩色整版向国内外作了重点介绍。“大跃进”期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下放到北京市,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1962年 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命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任馆长。
•1975年 划归北京市科技局领导。
•1979年 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继任馆长。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1980年 创刊发行专业学术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大自然》科普杂志。
•1982年 古生物学家周明镇教授接任馆长。编辑出版大型图册《生物史图说》。
•1984年 本馆生态研究室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建立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在麋鹿引进工作圆满结束后独立为成为新的科研机构。
•1985年 划归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1992年 9月 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和北京市财政拨款的标本楼——“田家炳楼”——落成。
•1998年 7月25日 聘任江泽慧教授(女)名誉馆长。
•2004年 2月 聘任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承森研究员为馆长。
•2004年 11月 聘请吴新智、洪德元、孙儒泳等2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两名外籍科学家为馆科学顾问。
•2005年 2月 原《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改为《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天文馆共同主办。
•2008年 2月 原大连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研究员接任馆长。
•2008年 3月 入选北京市33座免费开放博物馆。
•2008年 4月 入选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选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发基地,《大自然》编辑部为科普传媒基地。
•2008年 5月 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 7月1日 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中,蓝色的装饰暗示着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本展厅复原了当时海洋的繁荣景象,讲述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并以丰富的化石供观众欣赏和分辨,介绍了生物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发展的复杂演化历程。展览详尽记述了世界上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瓮安动物群,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动物绝灭事件。
古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门类。硕大的鸮头贝矗立在本展厅门口,象征着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历史。展厅展示了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繁荣景象,详尽讲述了古无脊椎动物兴盛衰亡的发展历史。大量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辽宁西部的带毛恐龙化石都会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动物基本陈列包括:序(生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等6个主题单元。
昆虫世界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庞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已知昆虫100多万种,它们的分布极为广泛,种群数量十分惊人。昆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它们是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昆虫世界》从“什么是昆虫”、“昆虫与环境”、“昆虫的特化”、“昆虫的一生”、“昆虫的行为”、“昆虫与人类”几个方面展现了多彩多姿的昆虫世界。
“动物之美——贝林捐赠世界动物标本展”以美国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世界各地的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并结合中英文图板和各种新奇的现代化展示技术手段,准确、科学地将非洲、北美洲、欧亚大陆等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了动物之美。 展示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狂野奔放的非洲原野、深邃迷离的北美洲丛林以及自然野性的欧亚大陆北部冰雪世界。展览采用了超薄渐变式和卷动式展箱,在文字上也首次采用了完整的中英文双语说明。该展览通过把握空间、色彩和造型等设计要素,利用自然还原、艺术概括、互动启发等现代展示手法,充分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具地域特点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展示思路。
•1955年 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馆舍建设批准立项,确定天桥南大街为馆址。原计划建设有三期工程,即陈列楼、标本楼和办公楼,并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陈列厅8000平方米,首期工程拨款120万元。
•1956年 10月 新馆在天桥南大街开工,
•1958年 5月 新馆落成,由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至8月份完成了搬迁工作,随后古生物、动物、植物基本陈列布置就绪。
•1959年 1月 新馆正式对外开放。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人民画报》当年第4期用彩色整版向国内外作了重点介绍。“大跃进”期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下放到北京市,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1962年 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命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任馆长。
•1975年 划归北京市科技局领导。
•1979年 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继任馆长。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1980年 创刊发行专业学术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大自然》科普杂志。
•1982年 古生物学家周明镇教授接任馆长。编辑出版大型图册《生物史图说》。
•1984年 本馆生态研究室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建立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在麋鹿引进工作圆满结束后独立为成为新的科研机构。
•1985年 划归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1992年 9月 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和北京市财政拨款的标本楼——“田家炳楼”——落成。
•1998年 7月25日 聘任江泽慧教授(女)名誉馆长。
•2004年 2月 聘任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承森研究员为馆长。
•2004年 11月 聘请吴新智、洪德元、孙儒泳等2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两名外籍科学家为馆科学顾问。
•2005年 2月 原《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改为《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天文馆共同主办。
•2008年 2月 原大连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研究员接任馆长。
•2008年 3月 入选北京市33座免费开放博物馆。
•2008年 4月 入选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选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发基地,《大自然》编辑部为科普传媒基地。
•2008年 5月 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 7月1日 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基本陈列
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
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中,蓝色的装饰暗示着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本展厅复原了当时海洋的繁荣景象,讲述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并以丰富的化石供观众欣赏和分辨,介绍了生物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发展的复杂演化历程。展览详尽记述了世界上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瓮安动物群,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动物绝灭事件。
古无脊椎动物展厅
古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门类。硕大的鸮头贝矗立在本展厅门口,象征着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历史。展厅展示了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繁荣景象,详尽讲述了古无脊椎动物兴盛衰亡的发展历史。大量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辽宁西部的带毛恐龙化石都会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
动物基本陈列包括:序(生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等6个主题单元。
昆虫世界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庞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已知昆虫100多万种,它们的分布极为广泛,种群数量十分惊人。昆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它们是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昆虫世界》从“什么是昆虫”、“昆虫与环境”、“昆虫的特化”、“昆虫的一生”、“昆虫的行为”、“昆虫与人类”几个方面展现了多彩多姿的昆虫世界。
动物之美展厅
“动物之美——贝林捐赠世界动物标本展”以美国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世界各地的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并结合中英文图板和各种新奇的现代化展示技术手段,准确、科学地将非洲、北美洲、欧亚大陆等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了动物之美。 展示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狂野奔放的非洲原野、深邃迷离的北美洲丛林以及自然野性的欧亚大陆北部冰雪世界。展览采用了超薄渐变式和卷动式展箱,在文字上也首次采用了完整的中英文双语说明。该展览通过把握空间、色彩和造型等设计要素,利用自然还原、艺术概括、互动启发等现代展示手法,充分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具地域特点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展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