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学煜
遗憾。
侯先生还是编制中国植被图的领军人物,同时开创了农业植被制图的世界先例。1959年,侯教授出版了《中国植被》(附图300页),包括1∶800万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分区图。196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图集》大型图集的编辑中,侯氏主编1∶1000万中国植被图,得到国内外的好评。在《中国植被》研究的基础上,侯氏又出版了《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该图集详细描绘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揭示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质地貌的密切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该图集正式出版时间为2001年,离开侯先生逝世已经十年了。以侯学煜为主编的《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的正式出版,多少挽回了《中国植被》在主编一事上对侯氏的不公正待遇,慰藉了他的在天之灵。
1912年4月2日,侯学煜出生在安徽省和县历阳镇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家庭。其父侯瑞华是前清时期自学成才的中学数学教员,民国后从外地回家乡担任小学校长兼教员;其母是一位受过旧式教育的妇女。侯氏在家乡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读和县高小。那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祖国受列强欺凌,幼小的侯氏就立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在高小一年级作文时就写下了“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的志愿,从小就萌生了当科学家的理想(于拔, 1994)。
1925年9月,侯氏考入芜湖私立萃文中学,1926年下半年适逢北伐战争,学校停办。1927年转入陶行知兼任校长的南京安徽中学。陶行知的“行以求知知更行”、“遍览已知求未知”、“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学做合一”等教诲,成了他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928年侯学煜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高中。受英文教师王佐周的影响,他立下了刻苦求学的志愿,他自编对联“对读写作下功夫,和书笔墨做朋友”,以为自勉。
1933年9月,侯氏考取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在将要读完一年级时,侯父突然病逝,经济难以维持,侯氏不得已辍学回乡在和县中学任教。1934年他复学由化学系转入农学院农化系土壤专业。
1937年7月,侯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中央政府地质调查所,在土壤研究室先后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他考察了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土壤。伴随着中华全民族抗战,侯氏涉足土壤科学研究领域也有8年历史。野外工作期间,两次遭遇土匪,差点丢了性命。
1945~1950年,侯氏考取了中华农学会主办的留美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继续深造。途径印度在加尔各答候船期间,自我介绍到加尔各答大学地理系,被邀做学术报告和野外考察。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
1950~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和老一代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一样,侯先生抱着报效祖国的热切心情,从美国动身,毅然回国,投入了新中国的创建热潮。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前身)任研究员,后创建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并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
1963年,侯学煜与姜恕、陈昌笃、胡式之合写《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毛泽东、周恩来等看后指示加印4000册分发各省领导参考学习。
1965~1966年,应广西壮族自治区邀请,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桂南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对当地农业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科学研究受到强烈冲击,侯氏的科学研究被迫中断。期间受到不公平待遇,遭到迫害,被造反派视为反动学术权威,诬蔑为“侯学霸”。
1977~1980年,文革结束后,侯先生迫不及待地投入科学研究,在全国开展植物生态学与社会学调查研究,分别就西北干旱地区建设、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平衡等问题,利用第一手的调查证据,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被选为学部常委。
1983年10月,侯学煜教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1993年2月更名为现在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起兼任南京大学地理系(后为大地海洋科学系)教授。
1980-1991年,侯先生提出了大农业思想,并在全国广泛传播该理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等人曾听取他的学术报告,并就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大农业等重大问题当面咨询侯先生。
1991年4月16日,因病逝世于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侯先生还是编制中国植被图的领军人物,同时开创了农业植被制图的世界先例。1959年,侯教授出版了《中国植被》(附图300页),包括1∶800万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分区图。196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图集》大型图集的编辑中,侯氏主编1∶1000万中国植被图,得到国内外的好评。在《中国植被》研究的基础上,侯氏又出版了《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该图集详细描绘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揭示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质地貌的密切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该图集正式出版时间为2001年,离开侯先生逝世已经十年了。以侯学煜为主编的《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的正式出版,多少挽回了《中国植被》在主编一事上对侯氏的不公正待遇,慰藉了他的在天之灵。
侯氏年表
1912年4月2日,侯学煜出生在安徽省和县历阳镇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家庭。其父侯瑞华是前清时期自学成才的中学数学教员,民国后从外地回家乡担任小学校长兼教员;其母是一位受过旧式教育的妇女。侯氏在家乡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读和县高小。那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祖国受列强欺凌,幼小的侯氏就立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在高小一年级作文时就写下了“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的志愿,从小就萌生了当科学家的理想(于拔, 1994)。1925年9月,侯氏考入芜湖私立萃文中学,1926年下半年适逢北伐战争,学校停办。1927年转入陶行知兼任校长的南京安徽中学。陶行知的“行以求知知更行”、“遍览已知求未知”、“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学做合一”等教诲,成了他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928年侯学煜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高中。受英文教师王佐周的影响,他立下了刻苦求学的志愿,他自编对联“对读写作下功夫,和书笔墨做朋友”,以为自勉。
1933年9月,侯氏考取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在将要读完一年级时,侯父突然病逝,经济难以维持,侯氏不得已辍学回乡在和县中学任教。1934年他复学由化学系转入农学院农化系土壤专业。
1937年7月,侯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中央政府地质调查所,在土壤研究室先后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他考察了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土壤。伴随着中华全民族抗战,侯氏涉足土壤科学研究领域也有8年历史。野外工作期间,两次遭遇土匪,差点丢了性命。
1945~1950年,侯氏考取了中华农学会主办的留美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继续深造。途径印度在加尔各答候船期间,自我介绍到加尔各答大学地理系,被邀做学术报告和野外考察。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
1950~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和老一代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一样,侯先生抱着报效祖国的热切心情,从美国动身,毅然回国,投入了新中国的创建热潮。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前身)任研究员,后创建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并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
1963年,侯学煜与姜恕、陈昌笃、胡式之合写《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毛泽东、周恩来等看后指示加印4000册分发各省领导参考学习。
1965~1966年,应广西壮族自治区邀请,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桂南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对当地农业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科学研究受到强烈冲击,侯氏的科学研究被迫中断。期间受到不公平待遇,遭到迫害,被造反派视为反动学术权威,诬蔑为“侯学霸”。
1977~1980年,文革结束后,侯先生迫不及待地投入科学研究,在全国开展植物生态学与社会学调查研究,分别就西北干旱地区建设、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平衡等问题,利用第一手的调查证据,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被选为学部常委。
1983年10月,侯学煜教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1993年2月更名为现在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起兼任南京大学地理系(后为大地海洋科学系)教授。
1980-1991年,侯先生提出了大农业思想,并在全国广泛传播该理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等人曾听取他的学术报告,并就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大农业等重大问题当面咨询侯先生。
1991年4月16日,因病逝世于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