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邝宇平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邝宇平


【邝宇平-基本资料】

  姓名:邝宇平
  性别:男
  出生:1932年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贯藉:广东省台山市
  职业:教授
  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
  所属学部:数学物理学部
  专业:理论物理


【邝宇平-个人简介】

  理论物理学家。1932年生于广东台山。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亚太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物理工作组中国联系人,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高级顾问等。从事粒子理论研究。在重夸克偶素物理、

邝宇平 院士

TeV能区物理、有效拉氏量理论等方面做出重要工作。建立重夸克偶素强子跃迁的合理模型和系统计算方法;建立含耦合道效应的强子跃迁理论;给出等价定理的严格证明和正确表述;给出在TeV能量对撞机上探测电弱破缺机制灵敏度的全面分析;提出通过WW散射灵敏探测Higgs玻色子反常耦合的新方法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博士点导师,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兼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高级顾问及学术活动组织人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学术委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华人物理学会理事Chinese Physics Letters 副主编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编委等。1979年以来曾多次在美国Cornell大学,西欧中心(CERN),德国DESY等21个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邝宇平-研究领域】

  1.TeV能区物理:电弱对称破缺机制及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理论和唯象研究。
  2.重

邝宇平在给研究生上课

夸克偶素物理:重夸克偶素的强子跃迁和强衰变的理论研究等。
  3.有效拉氏量理论:由第一原理研究束缚态粒子的有效拉氏量。
  4.动力学对称破缺理论:发展研究动力学对称破缺的非微扰方法。
  从事粒子物理理论研究,在粒子理论的几个方面作出了重要工作。与何红建及李小源一起给出对探索电弱破缺机制有重要作用的等价定理的严格证明和正确表述,首次揭示出等价定理成立的本身可以用来遴选灵敏探测过程。又与何红建、袁简鹏一起,在此基础上,对TeV能量对撞机上各种探测电弱破缺机制的过程的灵敏度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未来的实验提供有用的信息。又与何红建、袁简鹏及张斌一起首次提出通过弱规范玻色子散射来探测Higgs玻色子反常耦合的新的灵敏方法,可用于区分标准模型和新物理模型中的Higgs玻色子。与颜东茂合作首次建立单通道重夸克偶素强子跃迁的合理模型和系统的理论方法,所作的有关Υ系统强子跃迁几率的预言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与周宏毅一起首次建立了含耦合道效应的强子跃迁理论,改进了理论与实验符合的程度,并解释了一些其它有关实验。与陈裕启一起提出有清楚QCD意义的重夸克相互作用势模型,所得ψ及Υ族的能谱等与实验符合程度优于已有势模型。与王青合作,首次由QCD第一原理形式地导出了标介子的手征拉氏量,给出该拉氏量各系数的QCD定义,并在一定近似下由QCD计算出手征拉氏量的各系数,与实验值相符。


【邝宇平-职业生涯】

  1.1955-1979:在兰州大学物理系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2.1979-1982:作为访问科学家在美国Cornell大学作研究。
  3.1982-1984: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任副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
  4.1984-现在: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1984-1987)、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9)、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清华大学-DESY高能物理协作项目中高能物理理论项目负责人(现任)等。
  5.1987-2000期间:作为访问教授多次到美国Cornell大学、Stanford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费米国家实验室、Minnesota大学,欧洲核子中心(CERN),德国高能物理研究所(DESY)、Heidelberg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国EcolePolytechnique,丹麦NielsBohr研究所,芬兰Helsinki大学,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佛罗伦萨INFN,日本高能研究所(KEK)、日本大学等单位进行学术交流。
  6.第一届(1998,北京)和第四届(2001,北京)亚太直线对撞机物理、探测器研讨会国际组委会主席、第三届国际光子对撞机研讨会(2000,德国汉堡)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第17届国际高能轻子光子相互作用会议(1995,北京)组委会委员、第24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2004,北京)组委会委员。
  1932年11月9日出生于北京,原籍台山。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高能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亚太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物理工作组中国联系人,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高级顾问,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编委,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编委等。1979年以来曾多次在美国Cornell大学,西欧中心(CERN),德国DESY等21个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邝宇平主要从事粒子理论(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在重夸克偶素物理、TeV能区物理、有效拉氏量理论等方面做出重要工作。他在重夸克偶素方面的长期系统工作受到国际同行重视。他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强子跃迁的合理模型和系统计算方法,作了大量的预言,被后来的实验证实,又进一步建立了含耦合道效应的强子跃迁理论。该成果被大量引用,也在最高级别国际会议上被介绍。他在这领域的突出成果使他在国际重夸克偶素物理界占有一席之地。
  邝宇平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给出等价定理的严格证明和正确表述,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和大量引用,并在最高级别国际大会上被介绍;首次全面分析了在TeV能量对撞机上探测电弱破缺机制的多种实验的灵敏度。这些创新的工作引起相当的国际反响。他还提出通过WW散射灵敏探测Higgs玻色子反常耦合的新方法等。
  邝宇平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文章被同行大量引用,其中包括不少国际著名专家的引用,论文被引用一千余次。他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得的科研奖励有:1987年和199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首届吴有训物理奖,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他承担的主要
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3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