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董占球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董占球,计算技术专家。先后参加研制中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每秒运行一万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承担多项国家重要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现,为中国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按模式记忆”等学术观点,对计算技术基础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董占球-简介

  董占球,1935年11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4岁时,他的母亲死于日本侵略军的轰炸。在随后的逃难中,他在大街上替人擦过皮鞋,在卷烟厂做过童工。1945年抗战胜利,他回到合肥。在没有上过一天小学,只有父亲对他的启蒙教育的基础上,1946年考入合肥市立第一中学。1948年父亲因病去世,在他几陷绝境时,1949年合肥解放了,结束了他苦难的童年。1952年他从合肥高中毕业,考入山东工学院。同年,院系调整,山东工学院、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的无线电系调整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于是他进入该系学习。大学4年,他享受甲等助学金,受到陈章、钱凤章、吴伯修、谢处方诸位名师的教诲。195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这是根据周恩来总理领导制订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而筹建的崭新的研究所。华罗庚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在接受华罗庚面试后被分配到整机研究室。在室主任闵乃大和吴几康的直接培养下学步科研工作。同时,参加了筹备处举办的第一期训练班。范新弼、吴几康、夏培肃、周寿宪、孙念增、徐献瑜诸位先生都为训练班授课。1957年11月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103机)研制组成立,莫根生任组长、张梓昌任副组长,他被分配负责运算器组。这台机器在1958年8月1日运行短程序成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视察后说:“有了!”它标志着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1958年初,筹备处由西苑大旅社迁至中关村新建的大楼。1959年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阎沛霖任所长。1958年开始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每秒运行1万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于1959年初进入机房调试。董占球从103机组调至104机组的运控组,参加了后期的调试工作。该机于1959年9月试制成功,实现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目标。1959年6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19机)开始研制。他担任该机标准线路组组长,负责全机电路定型。在整机进入机房进行联合调试时,他担任机房秘书,负责组织实施全机联调。该机在1964年研制成功。上述3台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过程中的历史性事件,已经载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之中。1968年,1025机开始研制。该机采用ECL技术,中国科学院109厂承担了芯片的研制任务。他配合研制ECL芯片静态参数中间测试系统。由于各种原因,1025 机的研制中途夭折,但他却在集成电路研制方面积累了经验。
  1971年,董占球调至冶金工业部北京仪表厂,后与冶金工业部有关科研院所合并成立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1973年,他担任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上海第一钢铁厂1200半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负责人。为了项目的需要,他在仅有一本系统手册的情况下,在1976年完成了仿PDP-11/15计算机的研制,满足了工程的要求。该项目虽仅部分投入运行,但他却积累了计算机实时控制的经验。此后他负责计算机研究室的工作,主持ACOS400的开发运行,先后完成了武钢1700工程冷轧控制模型;高炉结构计算;长江中、下游地质勘探分析等大型工程计算。1981 年,冶金工业部授予他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
  1984年,董占球调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他20年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他开始对经历过的计算技术的科研、生产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1986年,他发表论文《对计算机若干问题的讨论》,提出突破确定性算法下的逐步求精过程,探求非确定性算法下的验证过程;突破离散的二值的变量元素,探求更为广义的更接近物理世界的信息描述与表征;突破冯·诺依曼的一维顺序模型,探求多维内连拓扑;突破传统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14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