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仁
王寿仁,数学家。天津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曾任西南联合大学助教、北京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协第二届书记处书记,国际统计学会理事。研究在平稳随机干扰下的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与最优估计之间的关系,首次证明了二乘估计具有瀵近最优性,为采用简单的最小二乘估计提供理论。合作建立了我国潜艇导航仪中的陀螺仪偏移率的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平台的稳定。为湿法旋窑生产水泥的计算机控制,建立了最优控制数学模型。与陈兆国一起提出用线性方法估计“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阶数,从而显著地减少计算量。
1916年7月21日,王寿仁生于河北省天津市。6岁入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创办人严范孙,民国初期任教育总长),该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培养了王寿仁对数学的喜好。1928年,王寿仁考入当时与南开中学齐名的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旧名铃铛阁中学),该校师资雄厚,教员大都有专业学术背景。自二年级始,教材皆选用外文原版教科书。王寿仁偏好数学、物理和英语。校内除正常课业外,每年举办数学、英文、国文和书法竞赛,王寿仁曾获书法、数学和英文竞赛榜首。他还酷爱武术,初三至高中毕业一直担任校武术会会长,练习形意、八卦、太极各种拳术颇有心得。在高中阶段,王寿仁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对生物、地理等科目兴味索然。他在中学期间即表现出组织才能,曾负责校庆活动,组织同学演出音乐、武术、京剧节目,颇受称道。
1934年,王寿仁先后考取北京大学理学院和南开大学工学院。最后慕名选择教授力量雄厚的北京大学算学系就读。当年系内四位教授是江泽涵(系主任)、冯祖荀、胡璿济和美籍学者W.F.奥斯古德(Osgood)(1934-1936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江泽涵在任期间,改变原来只强调博览群书的传统,而树立研究空气,并在算学系建设数学期刊丰富的图书室。王寿仁除精读系内必修课程(微积分、方程式论、实变和复变函数论、线性代数、群论、偏微分方程、张量几何、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热力学、英语、德语)外,还选修了外系的经济统计、科学概论和戏曲史等课程。他在大学三年级时曾获各科成绩总分第一。1935年他曾担任校学生会常委,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寿仁与同学结伴南行,在长沙临时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1938年迁至昆明后定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修完大学学业。1939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在西南联合大学任助教。当时属北京大学的数学助教还有孙树本、龙季和、李盛华、王湘浩、栾汝书、樊等。王寿仁和一些助教曾自动组织学习在国内影印出版不久的B.L.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的《近世代数》,以补近世代数知识之不足。1939-1940年间,王寿仁任数学系秘书(系主任为原清华大学的杨武之教授。西南联合大学以原三校数学教授轮流担任数学系主任)。许宝騄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曾开课讲授勒贝格(Lebesgue)积分、中心极限定理及相关的数理统计课程,并指导孙树本、钟开莱、王寿仁等开始概率统计方面问题的研究。王寿仁完成了有关协方差的论文(未发表),开始涉足这一学科,但尚未确定主攻的研究方向。
1946年,王寿仁随校返回北平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讲员(介于助教和讲师之间的职称),除讲授初等及高等微积分外,还开设选修课“傅里叶(Fourier)分析”。他本人的兴趣也转向这个方向,在北京大学建校50周年理科纪念册和中央研究院主办的《科学纪录》上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获得好评。在北平解放前的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期间,王寿仁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讲师讲员助教联合会的活动,该会响应学生的呼吁发表罢教宣言,实行罢教,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北平解放初期,王寿仁曾任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会理学院负责人之一。
1950年10月,经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江泽涵推荐,王寿仁调至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任助理研究员,不久赴湖南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数月。195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筹组的中国数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王寿仁受筹备委员会委托负责这次数学界盛会的组织工作。大会通过的中国数学会章程,确定了“团结数学工作者,交流经验,谋数学之普及与提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而努力”的办会宗旨。大会选举华罗庚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王寿仁被选为常务理事,分工负责数学会全部秘书事宜(当时未设秘书长一职)。在中国数学会重组初期,华罗庚几乎每周日都召集在京常务理事讨论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当时的共识是应加快发展应用数学,而数学各分支中直接深入实际的触角是微分方程和概率统计。为此,议定由吴新谋负责微分方程,王寿仁负责概率统计方面的组织工作。此后,王寿仁开始专注于概率统计学科的国际动态的调研、介绍和研究。
1952年7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不久设立了概率统计组,王寿仁任组长,早期成员有张里千、成平。基于对苏联数学研究动态的调研,王寿仁提出学习和研究非参数理论作为方向,研读了B.И.斯米尔诺夫(Cмиpнов)系统阐述次序统计量的极限分布的文献。
1953年秋,中国数学会筹办了以分析学科为主的学术讨论会,具体组织工作由王寿仁负责。会上15人作了函数论、微分方程及泛函分析等学科的专题报告,并有18篇研究论文在会上宣读。自此确立了由数学会组织全国性数学学术交流的传统。
1954-1955年间,王寿仁开始平稳时间序列的研究,后针对随机场的情形,得到具国际水平的成果。
195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作出决策,认为“现阶段发展的重点部门是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计算数学,这三个部门是基础薄弱而又是迫切需要的”。据这一方针和苏联专家的建议,我国大学中第一个概率与数理统计教研室于1956年在北京大学创立(许宝騄为第一任主任),王寿仁被借聘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兼课,讲授极限理论以及数理统计课程。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概率统计组也从大学毕业生中吸收新成员。1956-1957年陆续来所的有陈希孺、徐光煇等。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科学界制订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郑曾同和王寿仁作为概率统计方面的代表参加了数学规划组的工作。同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召开论文宣读大会,报告各学科的发展动向及国内研究成果。王寿仁负责会前的论文征集和会议的组织安排。此次会议是对中国数学会重组后全国数学科研成果的检阅。会议分6个小组(数论、代数组,几何拓扑组,函数论组,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组,泛函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组,数理逻辑、数学基础和数学史组),报告了近170篇论文,反映我国数学已进入门类比较齐全的全面发展时期。在1956—1958年间,数学所概率统计组邀请了苏联和波兰的多位专家来所讲学,内容涉及广义过程、马氏过程、不变原理等。王寿仁除组织学生听课并辅导外,还多次担任翻译。他本人在广义过程论方面获得了一些成果。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王寿仁因不同意某些过激的赶超计划被拔了“白旗”,并被免去了数学所概率统计组组长之职(1961年数学所恢复研究室、组后再次出任概率统计室室主任)。其后两年间王寿仁专心培养学生。当时数学所招收了20多名来自全国各大学的概率统计进修生,他们回校后大都成为概率统计教学与
人物生平
1916年7月21日,王寿仁生于河北省天津市。6岁入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创办人严范孙,民国初期任教育总长),该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培养了王寿仁对数学的喜好。1928年,王寿仁考入当时与南开中学齐名的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旧名铃铛阁中学),该校师资雄厚,教员大都有专业学术背景。自二年级始,教材皆选用外文原版教科书。王寿仁偏好数学、物理和英语。校内除正常课业外,每年举办数学、英文、国文和书法竞赛,王寿仁曾获书法、数学和英文竞赛榜首。他还酷爱武术,初三至高中毕业一直担任校武术会会长,练习形意、八卦、太极各种拳术颇有心得。在高中阶段,王寿仁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对生物、地理等科目兴味索然。他在中学期间即表现出组织才能,曾负责校庆活动,组织同学演出音乐、武术、京剧节目,颇受称道。1934年,王寿仁先后考取北京大学理学院和南开大学工学院。最后慕名选择教授力量雄厚的北京大学算学系就读。当年系内四位教授是江泽涵(系主任)、冯祖荀、胡璿济和美籍学者W.F.奥斯古德(Osgood)(1934-1936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江泽涵在任期间,改变原来只强调博览群书的传统,而树立研究空气,并在算学系建设数学期刊丰富的图书室。王寿仁除精读系内必修课程(微积分、方程式论、实变和复变函数论、线性代数、群论、偏微分方程、张量几何、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热力学、英语、德语)外,还选修了外系的经济统计、科学概论和戏曲史等课程。他在大学三年级时曾获各科成绩总分第一。1935年他曾担任校学生会常委,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寿仁与同学结伴南行,在长沙临时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1938年迁至昆明后定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修完大学学业。1939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在西南联合大学任助教。当时属北京大学的数学助教还有孙树本、龙季和、李盛华、王湘浩、栾汝书、樊等。王寿仁和一些助教曾自动组织学习在国内影印出版不久的B.L.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的《近世代数》,以补近世代数知识之不足。1939-1940年间,王寿仁任数学系秘书(系主任为原清华大学的杨武之教授。西南联合大学以原三校数学教授轮流担任数学系主任)。许宝騄在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曾开课讲授勒贝格(Lebesgue)积分、中心极限定理及相关的数理统计课程,并指导孙树本、钟开莱、王寿仁等开始概率统计方面问题的研究。王寿仁完成了有关协方差的论文(未发表),开始涉足这一学科,但尚未确定主攻的研究方向。
1946年,王寿仁随校返回北平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讲员(介于助教和讲师之间的职称),除讲授初等及高等微积分外,还开设选修课“傅里叶(Fourier)分析”。他本人的兴趣也转向这个方向,在北京大学建校50周年理科纪念册和中央研究院主办的《科学纪录》上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获得好评。在北平解放前的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期间,王寿仁积极参加了北京大学讲师讲员助教联合会的活动,该会响应学生的呼吁发表罢教宣言,实行罢教,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北平解放初期,王寿仁曾任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会理学院负责人之一。
1950年10月,经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江泽涵推荐,王寿仁调至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任助理研究员,不久赴湖南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数月。195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筹组的中国数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王寿仁受筹备委员会委托负责这次数学界盛会的组织工作。大会通过的中国数学会章程,确定了“团结数学工作者,交流经验,谋数学之普及与提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文化建设而努力”的办会宗旨。大会选举华罗庚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王寿仁被选为常务理事,分工负责数学会全部秘书事宜(当时未设秘书长一职)。在中国数学会重组初期,华罗庚几乎每周日都召集在京常务理事讨论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与道路。当时的共识是应加快发展应用数学,而数学各分支中直接深入实际的触角是微分方程和概率统计。为此,议定由吴新谋负责微分方程,王寿仁负责概率统计方面的组织工作。此后,王寿仁开始专注于概率统计学科的国际动态的调研、介绍和研究。
1952年7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不久设立了概率统计组,王寿仁任组长,早期成员有张里千、成平。基于对苏联数学研究动态的调研,王寿仁提出学习和研究非参数理论作为方向,研读了B.И.斯米尔诺夫(Cмиpнов)系统阐述次序统计量的极限分布的文献。
1953年秋,中国数学会筹办了以分析学科为主的学术讨论会,具体组织工作由王寿仁负责。会上15人作了函数论、微分方程及泛函分析等学科的专题报告,并有18篇研究论文在会上宣读。自此确立了由数学会组织全国性数学学术交流的传统。
1954-1955年间,王寿仁开始平稳时间序列的研究,后针对随机场的情形,得到具国际水平的成果。
195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作出决策,认为“现阶段发展的重点部门是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计算数学,这三个部门是基础薄弱而又是迫切需要的”。据这一方针和苏联专家的建议,我国大学中第一个概率与数理统计教研室于1956年在北京大学创立(许宝騄为第一任主任),王寿仁被借聘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兼课,讲授极限理论以及数理统计课程。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概率统计组也从大学毕业生中吸收新成员。1956-1957年陆续来所的有陈希孺、徐光煇等。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科学界制订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郑曾同和王寿仁作为概率统计方面的代表参加了数学规划组的工作。同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召开论文宣读大会,报告各学科的发展动向及国内研究成果。王寿仁负责会前的论文征集和会议的组织安排。此次会议是对中国数学会重组后全国数学科研成果的检阅。会议分6个小组(数论、代数组,几何拓扑组,函数论组,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组,泛函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组,数理逻辑、数学基础和数学史组),报告了近170篇论文,反映我国数学已进入门类比较齐全的全面发展时期。在1956—1958年间,数学所概率统计组邀请了苏联和波兰的多位专家来所讲学,内容涉及广义过程、马氏过程、不变原理等。王寿仁除组织学生听课并辅导外,还多次担任翻译。他本人在广义过程论方面获得了一些成果。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王寿仁因不同意某些过激的赶超计划被拔了“白旗”,并被免去了数学所概率统计组组长之职(1961年数学所恢复研究室、组后再次出任概率统计室室主任)。其后两年间王寿仁专心培养学生。当时数学所招收了20多名来自全国各大学的概率统计进修生,他们回校后大都成为概率统计教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