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铭汉
叶铭汉
叶铭汉-简历
1925年4月2日 出生于上海市。1944-1946年 在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学习。
1946-1949年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9-1950年 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
1950-1953年 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54-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8-1972年 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3-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79-1981年 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1981-1982年 任美国犹他大学访问教授。
1984-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5-1989年 被选为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85-1990年 被选为中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理事长。
1989-1990年 任日本高能物理学研究所访问教授。
1990-1993年 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访问教授。
1994-1996年 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副主任。
1995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1996年 任德国DESY访问教授。
1996年-至今 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主任。
叶铭汉-生平
叶铭汉,1925年4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南市区(旧上海县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叶景澐,字醴文,前清举人,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叔父叶企孙,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37年上海萨坡赛小学毕业。1940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初中部毕业。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高中部肄业。1942年10月离上海去重庆,投奔叔父叶企孙。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高中部毕业。同年9月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时值日本侵略军疯狂进攻中国西南部,他爱国心切,于1945年1月在校加入青年军参加抗日,抗战胜利后,于当年9月返校复学。1946年5月,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复校为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叶铭汉进入清华大学,转入物理系。194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钱三强,进行回旋加速器有关技术的调研工作。一年后,导师了解到大型科研设备如加速器只能在中国科学院建造的政策,当即命叶铭汉转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因当时尚不具备建造加速器的条件,叶铭汉被安排到王淦昌、萧健领导的宇宙线研究组,参加安装一台云室及其控制线路工作。
当年11月赵忠尧突破阻拦,回到祖国。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了由赵忠尧领导的静电加速器组,叶铭汉被调参加中国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700千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1953年建成。1954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改名为物理研究所,迁到中关村。叶铭汉负责该加速器的搬迁、重新运行和改进。1957年又参加第二台加速器——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工作。1958年初该加速器的质子束通过静电分析器,加速器初步建成。这年起叶铭汉担任静电加速器组副组长。1959年该加速器的能量达到设计值2.5兆电子伏。
1958年,物理研究所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1962年叶铭汉在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上进行23Na(ρ,α)反应来研究24Mg的能级,测出24Mg的一条在当时国际上实验中尚未测出的能级。1964年10月他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底回所。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叶铭汉被作为“反革命分子”批判。1969年10月下放湖北潜江“五七干校”。1972年2月回北京。
1973年,原子能研究所的一部(即中关村分部)从原子能研究所划出,独立成为高能物理研究所。1974年中,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中关村迁到玉泉路,全所以研制高能加速器和准备高能物理实验为工作重点。叶铭汉被调到物理一室,任大组长,进行多丝正比室等高能粒子探测器的研制,研制了小型多丝正比室和飘移室,并进行小型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读出试验。1979年底,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工作人员赴美国和瑞士参加物理实验研究,为开展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准备人才,叶铭汉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工作,参加πρ→γX实验,寻找ηc粒子。1981年5月去犹他(Utah)大学作为访问教授,参加宇宙线实验。1982年7月至9月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体设计考察组,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考察、与有关专家讨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总体设计方案。
1982年3月起,他担任物理一室主任,主持北京谱仪的研制。1982-1983年进行北京谱仪的物理设计和预制研究。1984 年完成工程设计。随即进行部件加工。1987年部件测试和分系统组装。1988年整体组装和测试,1988年10月测得宇宙线径迹,北京谱仪建成。1989年北京谱仪安装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对撞点,开始物理实验工作。同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国内外10余所大学、研究所联合成立北京谱仪合作组,开展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加入合作组参加研究工作,一直至今。1984-1988年叶铭汉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全所投入研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对撞机主要由谢家麟、方守贤负责,谱仪主要由他负责。1988年10月实现正负电子对撞,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建成。1984年叶铭汉参加由彭桓武领导的中国科学院1986-2000 年规划专题研究报告物理专题组,并负责编写核物理的现状及其展望,提供中国科学院规划攻关办公室参考。1986-1990年叶铭汉和何祚庥、郑志鹏、祝玉灿等合作,指导博士生游科进行48Ca双β衰变实验,测得48Ca不放中微子的双β衰变的寿命下限为9.5×1021年,比吴健雄测出的结果高出约4.7倍。
叶铭汉曾多次被邀作为访问教授出国参加研究工作,1989 年7月至1990年9月去日本高能物理学研究所(KEK),1990 年12月至1993年1月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1995年7月至1996年7月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工作。1994年4月,叶铭汉到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任学术副主任,1996年8月任学术主任,一直至今。叶铭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报告100余篇。曾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理事。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9年,叶铭汉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叶铭汉于198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