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培
一开始想做的是一种能直接解决问题的实验,就是在长期保持神经不活动的条件下来进行快肌和慢肌的交叉神经实验。但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做成功这样的实验,主要问题是他当时与别人一样有一个先入之见,即认为交叉神经支配后肌纤维的改造过程很慢,常需几个月,而当时还没有可靠地能那么长时间保持神经不活动的办法。于是,他先采用一条比较间接的研究路线,用大白鼠的比目鱼肌(慢肌)和伸趾长肌(快肌),制造兼有慢肌神经和快肌神经双重支配的比目鱼肌纤维或伸趾长肌纤维(简称双神经支配的肌纤维,制造这种肌纤维标本的技术当时已经建立)。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肌纤维类型特征受神经控制,那么,这双神经支配的肌纤维的类型特征将是怎样的呢?他选用Z带宽度和三磷酸腺苷组织化学染色特性作为肌纤维类型的两个指标。实验回答是:在双神经支配的伸趾长肌纤维,两个类型指标都变成与比目鱼肌类型相似,而在双神经支配的比目鱼肌纤维,则原来的比目鱼肌类型特征保持不变。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在双神经支配下肌纤维类型特征变或不变,整根纤维的Z带宽度或三磷酸腺苷染色是均一的。这一结果用上述第一个假说容易解释,因为肌肉收缩不论是快或慢都是传播于整根纤维的,由肌肉活动导致的变化在整根纤维应该是均一的;用第二个假说则很难理解。因此,双神经支配实验的结果是倾向于支持第一个假说的。但是,他们的研究工作不久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进行双神经支配实验中,一位共同工作者看到在用比目鱼肌神经交叉支配伸趾长肌,在两星期内伸趾长肌纤维的Z带宽度就明显地变得更宽,即已几乎完全被改造为慢肌型。冯德培得知后立刻觉到,他原先认为不可能做的实验现在可以做了,因为保持神经不活动至两星期之久是不难的。他随即设计了在河豚毒慢性阻断神经传导的条件下进行比目鱼肌神经交叉支配伸趾长肌的实验。结果是,这样完全不活动的慢肌神经仍能改造快肌的Z带宽度,虽然改造程度不如正常慢肌神经。这一结果首次证明不活动的神经对肌纤维类型特征仍能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也就是说,操纵肌肉活动的模式不是神经控制肌纤维类型特征的唯一途径;尚有另一个可能的途径,通过神经末梢释放某种特殊的神经营养性物质。应该指出,两个可能的途径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1981年,在得到上述实验结果后不久,他有机会访问英国,应邀在其母校伦敦大学学院为他安排的一个讨论会上讲了他在河豚毒慢性阻断神经传导条件下做的交叉神经实验。听众中有当时的皇家学会会长安德鲁赫胥黎(AndrewHuxley),会后他与冯德培说:“为什么这个实验世界上别人没有做而你做了?啊,这是由于你隔离在中国!”“隔离”一般地说不是好事,但有时候却可以使人在某个范围内更有成效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自己的实验。他的研究生涯为此提供了耐人寻味的例证。这项研究工作,1986年他应邀在第30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作了系统的介绍。
冯德培从学生时代起在他从事的每一项研究中都留下了他开创性的特殊足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院长在授予他该院院士荣誉称号的仪式上致词说:“他是希尔最卓越、最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之一;……他回到中国后继续开创了富有成绩的研究生涯”。他所具有的杰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与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毅力的结合是他在科学上取得卓越成绩的重要原因。
思想品格和组织才能
与其科学成就互相辉映的是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时代的冯德培虽在国外已卓有成绩,但却毅然回国艰苦创业。他说:“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科学家,如不愿意寄人篱下,要自己创业,英雄用武之地在中国”。多年来,他身体力行,为生理学研究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发展,坚持不懈地努力,进行有效的学术领导和科学组织工作。
但科学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可能有大的发展。1944年开始筹备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至1949年总人数不过二三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负责的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于1950年改建为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他任所长,由此开始了他在我国努力发展生理科学的新时期。他起初和生物化学家王应睐,以后和1956年回国的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等一起做了大量的艰苦创业工作,使我国生理科学取得可观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先于1958年分为生理和生化两个独立的研究所,1980年又有脑研究所从生理所分出,现在这三个所的总人数超过一千人。他在生理所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一贯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以国际标准来衡量,上海生理所一直是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研究所。
作为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冯德培曾先后多次访问过美国、英国、加拿大、苏联、匈牙利、联邦德国、日本、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比利时、瑞士、澳大利亚、南斯拉夫、法国、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出国参加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也接待过许多国家的来访者,利用他在国际生理学界的声誉和影响,积极推进了中国与各国的学术交流和友谊。直到去逝前他仍经常接待国外来访者。他已连任三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理事。
冯德培在中国生理科学方面的多方面工作,为中国生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为人坦率正直,不但在科学问题上敢于争鸣,阐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且在涉及与政治有关的问题时,也不考虑个人得失,勇于坚持真理。1958年“大跃进”时,他抵制浮夸风,不讲假话,不怕被人说成“右倾”,针对当时一些违反科学的说法和做法,提出应该“规规矩矩办科学,稳扎稳打大跃进”。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身处逆境,遭受迫害,但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经受住了考验,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和敬佩。
(作者:谭德培、蔡坤华)
简历
1907年2月20日 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
1922—1926年 复旦大学生物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26—1927年 任复旦大学生物学专业助教。
1927—1929年 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研究生。
1929—1930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0—1933年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生理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4—1941年 任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讲师、副教授。
1943—1944年 任上海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
1944—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代理主任。
1950—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8—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1—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学部主任。
1984—1994年 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95年4月10日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Feng T P,Gerard R W.Mechanism of nerve asphyxiation;with a noteon The nerv sheath as a diffusion barrier.Proc Soc Exp Biol Med,1930,27:1073—1076.
2 Feng T P.The effect of length on the resting metabolism of muscle.J.Physiol,1932,74:441454.
3 Feng T P,et al.Studies on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a series of 26papers,Chin J Physiol,1936—1941,10—16.
4 Feng T P.The heat production of nerve.Ergebnisse der physiologie,
1936,38:74—132.
5 Feng T P,Y M.Liu The connective tissue sheath of the nerve as effec-tive diffusi
1981年,在得到上述实验结果后不久,他有机会访问英国,应邀在其母校伦敦大学学院为他安排的一个讨论会上讲了他在河豚毒慢性阻断神经传导条件下做的交叉神经实验。听众中有当时的皇家学会会长安德鲁赫胥黎(AndrewHuxley),会后他与冯德培说:“为什么这个实验世界上别人没有做而你做了?啊,这是由于你隔离在中国!”“隔离”一般地说不是好事,但有时候却可以使人在某个范围内更有成效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自己的实验。他的研究生涯为此提供了耐人寻味的例证。这项研究工作,1986年他应邀在第30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作了系统的介绍。
冯德培从学生时代起在他从事的每一项研究中都留下了他开创性的特殊足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院长在授予他该院院士荣誉称号的仪式上致词说:“他是希尔最卓越、最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之一;……他回到中国后继续开创了富有成绩的研究生涯”。他所具有的杰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与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坚强毅力的结合是他在科学上取得卓越成绩的重要原因。
思想品格和组织才能
与其科学成就互相辉映的是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时代的冯德培虽在国外已卓有成绩,但却毅然回国艰苦创业。他说:“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科学家,如不愿意寄人篱下,要自己创业,英雄用武之地在中国”。多年来,他身体力行,为生理学研究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发展,坚持不懈地努力,进行有效的学术领导和科学组织工作。
但科学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可能有大的发展。1944年开始筹备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至1949年总人数不过二三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负责的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于1950年改建为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他任所长,由此开始了他在我国努力发展生理科学的新时期。他起初和生物化学家王应睐,以后和1956年回国的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等一起做了大量的艰苦创业工作,使我国生理科学取得可观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先于1958年分为生理和生化两个独立的研究所,1980年又有脑研究所从生理所分出,现在这三个所的总人数超过一千人。他在生理所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一贯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以国际标准来衡量,上海生理所一直是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研究所。
作为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冯德培曾先后多次访问过美国、英国、加拿大、苏联、匈牙利、联邦德国、日本、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比利时、瑞士、澳大利亚、南斯拉夫、法国、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出国参加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也接待过许多国家的来访者,利用他在国际生理学界的声誉和影响,积极推进了中国与各国的学术交流和友谊。直到去逝前他仍经常接待国外来访者。他已连任三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理事。
冯德培在中国生理科学方面的多方面工作,为中国生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为人坦率正直,不但在科学问题上敢于争鸣,阐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且在涉及与政治有关的问题时,也不考虑个人得失,勇于坚持真理。1958年“大跃进”时,他抵制浮夸风,不讲假话,不怕被人说成“右倾”,针对当时一些违反科学的说法和做法,提出应该“规规矩矩办科学,稳扎稳打大跃进”。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身处逆境,遭受迫害,但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经受住了考验,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和敬佩。
(作者:谭德培、蔡坤华)
简历
1907年2月20日 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
1922—1926年 复旦大学生物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26—1927年 任复旦大学生物学专业助教。
1927—1929年 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研究生。
1929—1930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0—1933年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生理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4—1941年 任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讲师、副教授。
1943—1944年 任上海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
1944—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代理主任。
1950—1958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8—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1—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学部主任。
1984—1994年 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95年4月10日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 Feng T P,Gerard R W.Mechanism of nerve asphyxiation;with a noteon The nerv sheath as a diffusion barrier.Proc Soc Exp Biol Med,1930,27:1073—1076.
2 Feng T P.The effect of length on the resting metabolism of muscle.J.Physiol,1932,74:441454.
3 Feng T P,et al.Studies on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a series of 26papers,Chin J Physiol,1936—1941,10—16.
4 Feng T P.The heat production of nerve.Ergebnisse der physiologie,
1936,38:74—132.
5 Feng T P,Y M.Liu The connective tissue sheath of the nerve as effec-tive diff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