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钦俊德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洋海轮的甲板上,乘风破浪,穿过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成群的海鸥展翅翱翔,钦俊德的心潮与海浪一样不断地高涨,他觉得实现自己把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学回来建设祖国的心愿,指日可待了。
  海轮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登上欧亚大陆。中国是二次大战的战胜国,所以当时意大利的罗马教皇接见了大战后首次去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并与之握手,设宴招待。受到教皇的款待,使钦俊德感受到祖国的尊严,受到很大鼓舞。
  到达荷兰之后,荷兰人还是第一次接待中国留学生,所以钦俊德很受欢迎,便进入首都的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院。先跟实验胚胎学家Trampusch博士研究水螅体的生理梯度,后来在J.teucate教授的指导下研究昆虫生理。J.teucate教授是荷兰著名的生物学家,早年受业于俄国巴甫洛夫,对动物神经生物学造诣很高。他原来建议钦俊德研究昆虫的胆碱酯酶,后来在助教DeWilde博士的建议下改为研究马铃薯甲虫与茄科植物的生理关系,作为博士论文的课题。
  马铃薯甲虫是西方的一种重大农业害虫,当时欧洲国家十分重视,组织了农业、昆虫生物学、植物育种等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钦俊德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机会参加有关的讨论会,很受启发。
  1948年,钦俊德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昆虫学家,如Silveafri,Wigglesworfh,Kennedy等,并与DeWilde、Kennedy、Grison、Busnel等专家联名向大会提出研究和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国际合作方案。
  钦俊德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院时,校方为了使他搞好研究工作,特地给他配备了一位女助理。钦俊德一头钻进对马铃薯甲虫的研究之中,便夜以继日地工作,那位女助理觉得这个中国小伙子将来定有出息,便也没日没夜地跟他在马铃薯地里和研究室里转,日子久了,那位女助理便动了真格。
  我曾有机会看到这位女助理的照片,一头长长的金发,雍容端庄的模样,既是一位俨然的学者,又是一位美丽的洋小姐。特别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有一股异常的热情。
  钦俊德也不能否认,有这样一位助手,对他的研究工作是大有好处的。可是他心里怀念的是远在祖国的愿芳,他不会忘记愿芳在他枕头上绣着的字:KnowYourselt。钦俊德暗想:“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中国人的古话,也是中国人的高风亮节。放心吧,我很快就会回到你的身边来。
  1949年底,钦俊德完成了“马铃薯甲虫在幼虫期与某些茄科植物的生理关系”的论文,在荷兰的期刊 Tijschrift Voor Planten Giekten上发表,受到昆虫学界的重视,并得到国际承认和好评。于是钦俊德在1950年年初,获得理科博士学位。
  钦俊德在荷兰完成学业后,又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荣誉研究员,进修昆虫生理学。在那里得到了著名昆虫生理学家A.G.Richrds教授的指导,研究欧洲玉米螟与抗虫甜玉米的生理关系,以及美洲蜚蠊肌肉ATP酶的温度系数。
  钦俊德基础扎实,工作出色,学校和老师对他的印象非常好,拟聘他留在美国工作,但钦俊德身在海外心怀祖国,强烈的爱国心使他迫切希望早日回国。
  那时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已经成立,旅美的中国科学家都受到极大的鼓舞。正好周恩来总理号召旅外科学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钦俊德便四处奔走相告,打算与朋友相约回国。有人说:“你别傻,国内哪有美国的条件好,在国内根本没有发挥你的特长的可能;再说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还不明朗。”
  钦俊德厉声回答:“我不傻,才回祖国。”于是他冲破重重阻力,与首批归国的科学家一起横渡太平洋,于1951年2月,回到祖国。
  回国初试锋芒,神州根除飞蝗
  新中国百业待兴,中国科学院刚刚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主任陈世骧、副主任朱弘复正在筹建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实验室,便聘钦俊德为昆虫生理室的负责人。
  当时,一无人手二无设备,钦俊德一到任,便夜以继日地撰写《昆虫的世界》《昆虫的鸣声》《怎样研究昆虫》等科普读物,又尽快译出库兹涅佐夫的《昆虫生理基础》等经典著作,以便培养研究人员,开创我国第一个昆虫生理研究室。接着他又选定对水稻、棉花等棉粮作物危害最大的害虫为重点,进行研究和防治。
  当时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非常严重。在成灾时期飞蝗成群结队,蔽日遮天,所到之处禾苗青草都被一扫而光。国家每年动用大批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治,还不凑效。
  1951年9月,中国昆虫学会在京举行第一届代表大会。吴福祯杨维义等昆虫学界老前辈在大会上提出:“要解决我国几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消灭蝗虫,三年时间行不行?”
  钦俊德深知蝗虫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的事实,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七月,“蝗从东方来,飞蔽天。”成灾之后,“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瞻官,禀食之”但是大小官吏勾结“共盗其禀,饥死者什七八。”
  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到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8年),这一个世纪里,当时的京师与全国经常发生蝗灾,人口锐减。《资治通鉴》四十九卷:“时连年旱蝗饥荒,百姓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
  “死者什七八”“ 丧其大半。”这些触目惊心的记载说明历代以来死于蝗灾的人竟多于战争。钦俊德想:到了20世纪还不消灭蝗虫,要我们这些研究昆虫的人干什么?
  钦俊德不但坚决拥护尽快根除蝗虫,而且以此为己任,勇挑重担,他立即停下手头的其他研究工作,全力投入根除蝗虫的战斗。他还写信邀请尚在海外的专家邱式邦、马世骏等人,请他们立即回国参加着这项前人不敢设想的工作。
  但是,蝗虫是很难除的。17世纪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在《除蝗疏》里说,蝗虫铺天盖地而来,你消灭了这群又飞来那群,它吃光了这批田,又去吃那批田,来得快吃得快,除不胜除。所以历代统治者把蝗虫的出现说成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
  徐光启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考察了蝗情多发地区之后,曾经准确地指出蝗虫发生在湖水涨落幅度很大的干涸沼泽,因为杂草从生的沼泽地,能在水稻还没有起来之前为蝗虫提供丰富的食料。
  江南的洪泽湖气候温和,湖水很浅,杂草从生,就是蝗虫孳生的最佳环境。1952年,钦俊德带领昆虫生理研究室人员到洪泽湖重点考察。了解到蝗虫的越冬卵5月上旬开始孵化成幼虫,7月中旬开始有成虫,8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十五至三十天开始交尾,一身交尾多次。交尾后十至二十天开始产卵,每头可产卵少则15粒,多则105粒。
  湖南、江西、浙江南部地区和华南各省天气暖和,一年发生两代。8月间蝗虫开始取食水稻,直到水稻收割,大约一个月,其余时间大都取食杂草。蝗虫大发时吃尽水稻功能叶片和乳熟谷粒,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一般年成会减产10%左右。
  蝗虫卵块大都产于土中,它们喜欢选择低湿的有草处、向阳的沙质土壤或河沟浅水草泽产卵。卵囊轻,能浮于水面,三十天孵化。稻蝗产卵以及孵化生长都与气候关系密切,在冬季温度较高雨水较少的年份,稻蝗便有大量成灾的可能。
  钦俊德在蝗虫孳生区一带经过五六年的观察和研究,逐步掌握了飞蝗的卵期生理和生殖、食性以及防治办法,先后写出专论十多篇,分别在1954年~1959年的《昆虫学报》上发表,取得了飞蝗的发生、数量以及对改造蝗区,根治蝗害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1954年、1958年钦俊德与马世骏先后两次向国家农业部提出了全面根治我国蝗害的具体建议。
  首先是用蓄水的方法使浅水沼泽变为深水湖泊,改造自然环境消灭适宜蝗虫孳生的沼泽地。在春耕的时候打捞稻田禾渣,消灭能浮于水面的蝗虫卵囊;在幼虫集中取食沼泽田边时,赶放群鸭去捕食;蝗灾发生后,在闷热的夜晚设灯捕杀和喷洒农药使蝗虫中毒死亡。另外也可利用青蛙、螨虫等蝗虫的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来捕杀。随着措施的逐步实现,60年代我国境内的蝗虫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根治蝗虫是保证粮食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治蝗虫之前,一般年成蝗虫造成粮食减产10%左右,蝗
共6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0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