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哥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物理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
王恩哥,男,出生于1957年1月,辽宁人,籍贯上海。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物理系,1985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并在法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英国物理学会Fellow;兼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智利大学王恩哥院士任北大物理学院院长
和英国伦顿大学学术顾问等。以及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专业委员会(C10)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秘书长。《J.Phys.:Condensed Matter》、《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Materials Science Foundation》、《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物理学报》等杂志的编委。还是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和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王恩哥院士一直从事表面物理的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曾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学术荣誉。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9年11月20日,王恩哥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和物理学院院长。[1]
1991-1995年分别在法国Lille表面界面实验室(CNRS)和美国休斯顿大学宇航外延生长中心(SVEC)从事博士后及研究助理工作。2001-2002年任日本东北大学JSPS教授;2001年至今任香港大学Honorary Professor;2004年任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Adjunct Advisor;1996-2004年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McGill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州大学(Austin)、密西根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德国Muenster大学和Julich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做访问教授。1995年8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任研究员。1997-1999年曾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目前他还担任着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秘书长,英国物理学会Fellow,以及《Materials Science Foundation》(瑞士),《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美国),《物理学报》和《化学与物理学报》编委。
1994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获人事部"国氏"博士后奖,1996年获香港“求是” 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2000年中国科学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2003年获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2003年北京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与薛其坤等),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与薛其坤等),2005年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物理奖”。
王恩哥同志将国外物理学最新发展态势与国内学科发展相结合。2003年7月,王恩哥研究小组和意大利及美国同事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量子点形成机制:原子能够向上扩散,即原子可以从表面扩散到岛上去。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评论聚焦》以《会爬山的原子》为专题对这一新发现进行了专门报道。王恩哥同志的主要学术工作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①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水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2000-)②薄膜/纳米结构生长中的动力学过程研究(1997-) ③轻元素共价键化合物的制备与物性分析(1995-)④无序对短周期超晶格光电性质的影响(1992-1995)⑤渐变周期结构中的Franz-Keldysh振荡现象(1989-1992) 。目前的研究领域为薄膜/纳米结构生长机理(表面小系统的形成与演变),水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轻元素(C、N、B)共价化合物薄膜的制备及性质分析。作为我国表面物理学方面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王恩哥在薄膜/纳米结构的表面生长动力学、轻元素化合物的制备与物性、水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工作。他在Science, Phys. Rev. Lett.,Appl. Phys. Lett.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90余篇,文章总引用率大于1200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多次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包括APS,MRS,ACerS, IUMRS等)做特邀报告。
研究方向
轻元素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理性质; 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受限系统中水的行为与特性。王恩哥同志将国际物理学最新发展态势与中国国内学科发展相结合。2003年7月,王恩哥研究小组和意大利及美国同事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量子点形成机制:原子能够向上扩散,即原子可以从表面扩散到岛上去。美国物理学会的《物理评论聚焦》以《会爬山的原子》为专题对这一新发现进行了专门报道。
王恩哥同志的主要学术工作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①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水与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2000年-)
②薄膜/纳米结构生长中的动力学过程研究(1997年-)
③轻元素共价键化合物的制备与物性分析(1995年-)
④无序对短周期超晶格光电性质的影响(1992年-1995年)
⑤渐变周期结构中的Franz-Keldysh振荡现象(1989年-1992年)
目前的研究领域为薄膜/纳米结构生长机理(表面小系统的形成与演变),水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轻元素(C、N、B)共价化合物薄膜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作为中国表面物理学方面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王恩哥在薄膜/纳米结构的表面生长动力学、轻元素化合物的制备与物性、水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工作。他在Science, Phys. Rev. Lett.,Appl. Phys. Lett.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90余篇,文章总引用率大于1200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多次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包括APS,MRS,ACerS, IUMRS等)做特邀报告。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他与合作者共同提出了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反应限制集聚理论;发现了吸附分子导致二维岛对称性转变的规律,以及潜能对原子岛形状演变的控制;探讨了表面纳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