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朱洗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我国细胞学和实验胚胎学的开拓者

  细胞学家。浙江临海人。1931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两栖类、鱼类、家蚕等动物卵子成熟、受精等研究,发现卵子成熟程度与胚胎的正常发育有密切关系;输卵管产生的胶膜对受精有重要作用;创立了蟾蜍卵巢离体排卵的方法,为探讨卵子成熟、受精和发育问题开辟了新途径。1961年使人工雌性发育的雌蟾蜍与雄蟾蜍交配,繁殖出后代,证明了单性生殖的高等动物仍保有传代的能力;家蚕的混精杂交研究,发现了不同品种的逾数精子能影响子代的遗传性状。在应用方面,与合作者解决了蓖麻蚕的引种、驯化、越冬以及品种培育等问题;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成功地解决了鲢、鳙等池养家鱼的人工催产以及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等问题。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朱洗(1900—1962),实验生物学家。我国细胞学、实验胚胎学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动物卵球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的细胞学研究。在蟾蜍卵巢离体排卵、卵球成熟与受精和发育的关系、家蚕混精杂交、蟾蜍人工单性生殖、蓖麻蚕引种驯化和家鱼人工繁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洗,原名玉文。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0月14日生于浙江省临海县(今为临海市)。祖父朱俊三经营中药铺,爱好饲养鸟鹊等小动物,是诱发朱洗闯进生物世界的最初启蒙者。朱洗幼年上私塾,读过一些经书。15岁到县城回浦学校读小学,1918年以品学兼优毕业,随即考入浙江省立第6中学(现为台州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朱洗积极参加,受到校方迫害而离开学校。同年8月,朱洗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排字工人。1920年5月7日乘邮轮培依克号赴法国勤工俭学。
  朱洗先后在克鲁梭钢铁厂、雪铁龙汽车厂等6个工厂做翻砂工、车工、汽车修理工和搬运工,晚上补习法文,以节省的钱,购买书籍自修。他对进化论方面的著作兴趣浓厚,对新拉马克主义者勒·唐德克的著作尤为入迷。5年之后,朱洗考入法国蒙伯利埃(Montpellier)大学,师事巴德荣(Batarllon)教授学习生物学。
  巴德荣是法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动物卵细胞生理研究,曾经以针刺涂过血的卵球,引起人工单性发育,以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没有父亲”的青蛙而闻名于世。朱洗勤奋好学,特别是他对细胞学的切片技术专心致志和绘图的细致认真,受到了巴德荣教授的注意,他十分欣赏朱洗的聪明和灵巧。因此当1年后朱洗因学费告罄要离开学校时,巴德荣特意为他安排了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条件。
  在巴德荣教授的指导下,朱洗进行人工单性生殖、异种杂交、卵细胞分裂节奏分析等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并且听从了巴德荣的教导,安下心来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胚胎学方面的工作。决心为探索“开发育之门”作毕生的努力。
  在勤工俭学期间,他除了研读本门学科的著作文献之外,还浏览了大量的其它方面的科学书籍,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自由地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科学难题创造了条件。
  朱洗思想敏锐,观察细致,很快就对巴德荣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工作,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他从帮助教授工作开始,不久就成了巴德荣的名副其实的合作者。朱洗常常提出一些巴德荣教授还未注意到的问题,有时还自选题目做出“苗头”,去引起老师的兴趣,争取老师支持他做下去,朱洗的学识和工作才能,深得巴德荣教授的赏识,他常常赞叹:“朱洗挖掘了我的全部知识”。
  从1925年后的8年中,朱洗和巴德荣教授合作,共发表论文14篇。他们的工作,驰名遐迩。当时法国凡是知道巴德荣的人,也都知道朱洗。许多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在纪念巴德荣教授百岁诞辰时,还提到了朱洗这个卓越的中国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巴德荣的工作。
  

 1931年,朱洗以论文《无尾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身在异国的朱洗时时关怀着苦难中的祖国。1932年11月,朱洗婉辞了巴德荣教授盛情挽留他在法国工作的要求,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批书籍和实验仪器,告别了老师,抱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启程回国。1933年应聘在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在中山大学,他用当地亚热带蛙类作实验材料,继续在法国时的研究。1935年春,终因受不了“蚊蚋的侵扰与雨季的沉闷”,带着对广州当局不重视科学事业的失望,辞去了中山大学教职,到了北平,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并在中法大学兼任教授。然而这时,日军已经侵入华北,北平形势恶劣,“华北五省自治”的叫喊甚嚣尘上,在北平郊外演习的日军坦克甚至开进城内扬威滋扰。朱洗对此十分痛心。加之华北气候寒冷,朱洗从事科学研究的材料蛙类和家蚕都不易找到。因此,于1937年接受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的建议,到上海筹建了一个生物研究所。当时条件简陋,人手缺少,经费困难,但他依然利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做出了几项出色的成果。如用人工改变渗透压的方法促使蛙卵巢体外排卵和成熟,利用氰化钾离释分析蚕卵分裂节奏的研究等。同时,他还和巴金、陆蠡等友人筹资兴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朱洗承担了《现代生物学丛书》的编写,这套丛书共8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才全部完成。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朱洗在上海陷入困境,实验室工作被迫停顿,生活来源几近断绝。他寄居友人家坚持写作。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朱洗在上海已无法存身,被迫回到浙江临海家乡,在那里兴医办学,为家乡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朱洗回到上海,任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不久,应台湾大学校长罗宗洛之邀,去那里任动物系主任。这样他往来台北、上海,一面任教,一面指导留在上海的助手开展科研工作。
  1949年春天,密切关注着大陆局势发展的朱洗,只身从台北返回上海,迎接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朱洗被聘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兼发生生理室主任。从此,朱洗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1955年,朱洗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58年当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1962年,他是历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从1950年到1962年,朱洗在卵球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方面的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61年在他的实验室里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尤为令人注目。同时,他又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极大热情去解决生产中有关生物学上的问题,在印度蓖麻蚕引种驯化和家鱼人工繁殖等应用研究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生物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1961年冬,朱洗终因操劳过度,身罹癌病。在病榻上,他忍受着痛苦,继续编写《鱼类生殖及其后代的发育生长与变态》(未完成);又以科学家的责任感,为《红旗》杂志写了一篇关于综合利用蓖麻蚕资源的文章:《关于臭椿—蓖麻—蓖麻蚕—寄生蜂的连串发展和综合利用的刍议》,以丰富的资料,有力的数据,详述了建立这种人工生态环境的可行性。这篇文章的内容在生态经济学上是一个创见,也是朱洗对祖国的最后一个贡献。朱洗忘我工作,直到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7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