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名人录

姚开泰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中科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

  [1] 姚开泰院士,男,江苏昆山人,1931年生于四川,著名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为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现为中南大学教授、肿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卫生部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白血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学科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生物科学学科评委会委员。 

从事领域


  长期从事肿瘤病理生理研究,在鼻咽癌发病学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领导承担“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科研项目,以及国家教委、卫生部,省科技厅、教委、卫生厅等科研课题共30多项。70年代,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亚硝胺类化学致癌物对鼻咽上皮有一定的器官亲和性;80年代,发现二亚硝基哌嗪有亲大鼠鼻咽上皮性,引起大鼠鼻咽上皮之DNA损伤;建立了稳定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成功地用二亚硝基哌嗪诱发了正常人胚鼻咽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首次建成了有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潜伏感染的人鼻咽癌上皮细胞株,并对细胞株的EB病毒的基因组进行研究,发现其与B-95-8和P3HR-1两株标准的EBV株不同,为NPC与EBV病毒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获全国科技代表大会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9项。发表论文100多篇。
  

获得荣誉


  1978年
  参与主持的“大白鼠实验性鼻咽癌模型的建立”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1年
  主持和领导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及化学转化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
  “ DNase- 1 敏感区在人类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获卫生部二等奖;
  “人胚鼻咽细胞的培养、化学转化及鼻咽癌恶性转化基因的克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
  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90年
  被国家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详细经历介绍


  1952年,正在上海医学院学习的他被派往华西医院临床学习,“我在这里接触到了一些癌症病人,感受到了他们那绝望的心情和对医务人员急切的渴盼、求助的眼神,并因此而下定决心献身于探求肿瘤发病的奥秘和攻克癌症的事业。”几十年来,这眼神不时浮现在他脑海中,督促着他在探索癌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癌症的道路上奋发努力,并以鼻咽癌的研究为突破口,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他,就是出生于四川、成长在上海、始业于山东、成就于湖南、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姚开泰教授。
  1956年,姚开泰从山东大学医学院调来湖南医科大学(现更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事病理生理学的教学科研,他的任务就是要向学生阐述疾病

姚开泰 院士

发生的机理。“正常的细胞是怎样转化癌细胞的?” “肿瘤能遗传吗?” “癌症有治吗?”对此,人们知道的的确太少了。姚开泰就眼看着本教研室的一位颇有才华的老师被鼻咽癌缠身,被癌症一天天残蚀,最后被癌魔完全吞噬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姚开泰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开始了攻癌的艰难跋涉。1962年,在潘世宬教授的指导下,他参加了对肿瘤的实验研究。当初他很想从癌症转移的课题入手,因为当时很多病人都是死于癌症转移的,而国内也没有人对此进行研究,可正当他着手工作时,组织上却通知他参加实验性宫颈癌的研究。他服从了分配,并仔细研究了实验设计,懂得要制作小白鼠宫颈癌模型,首先就得解决投药方法,使致癌物与子宫颈接触。他反复研究国内外文献,提出了改进挂线的投药法,即将浸渍有致癌物的甲基胆蒽的线结经玻璃阴道扩张器,在头镜直视下进入小鼠的子宫颈,然后将挂线从鼠背穿出、结扎,使宫颈内的线结固定。这一新的投药方法使实验大获成功,不仅动物手术死亡率显著降低了,而且微量致癌物诱发宫颈鳞状上皮癌的发生率也由原来的49%增至95%。
  随后,他又协助潘教授开展动情素诱癌研究,设计了用同位素 标记雌二醇的方法,并建立了放射自显影实验室。不久,他们开展了用放射自显影法,追踪胸腺嘧啶核苷标记宫颈S间期细胞的研究。可是,正当这些研究进展顺利的时候,却又不让他继续做下去,而安排他去做别的工作了。
  直到1976年,他才重新回到实验肿瘤研究室,和潘世宬教授一起制作了和完善了亚硝胺类化合物诱发大白鼠鼻咽癌模型。除了实验室研究外,他还开展了对居民生活环境的综合考察、调查。1975年至1983年间,姚开泰参加湖南省“死因回顾调查”组并带领鼻咽癌综合考察组,两度进军湘西,足迹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在湖南省西北角这片充满神气色彩的土地上,他没有被知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描述过的秀丽、幽静、古朴的风姿所醉倒,却发现了另一番令人震惊的事实: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鼻咽癌的高发中心。从此,他与这快曾经下过自己心血的土地和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的克癌攻坚战。
  初试锋芒 如鱼得水
  癌症,当今世界医学领域里的一大顽固堡垒,已令多少科学家为之折腰。而鼻咽癌这个被称为“中国人的癌症”,多发于我国南方,尤以两广、湖南、福建、台湾等地为甚,患者早期症状不甚明显,但一经发现往往就是晚期了,它夺去了我们无数同胞的生命。1972年,湖南医科大学刚恢复被“文革”中断的实验肿瘤研究,肿瘤学专家潘世宬教授就在林筱周教授的支持下,选择了鼻咽癌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成功地用亚硝胺类化合物首次诱发了大白鼠鼻咽癌模型。1976年,姚开泰回到了实验肿瘤研究室,协助潘教授开展用二亚硝基哌嗪的诱癌实验。二亚硝基哌嗪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可是用了促溶剂后,又使实验变得复杂化了。姚开泰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摸索二亚硝基哌嗪诱癌规律的实验方案,改进了实验方法,不用促溶剂,从而简化了实验条件,终于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难题,并且建立了用二亚硝基哌嗪诱发大白鼠鼻咽癌的实验,成功地诱发了大白鼠鼻咽癌。他和同伴们一道,一个大白鼠一张卡片,详
共5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77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