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材料
手镜片,其工作原理与具有微波波长的射线有关,这种射线在电磁波频谱中的位置紧邻无线电波。两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获得科学界的高度赞赏,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04年度国际物理学会最具影响的研究进展。
此外,根据左手材料不同凡响的特性,科学家已预言可以应用于通讯系统以及资料储存媒介的设计上,用来制造更小的移动电话或者是容量更大的储存媒体;等效的负折射媒质电路可以有效减少器件的尺寸,拓宽频带,改善器件的性能。未来,左手材料将会在无线通信的发展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左手材料——已被列入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年重点项目指南
左手材料的研究已引起我国有关科学界的关注。除上海科学家以外,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均有科学家先行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左手材料和负折射效应的研究列入了2005年重点交叉项目指南中,在数理部和工程与材料学部联合的“准相位匹配研究中的若干前沿课题”主题中将“左手材料相关基础性问题研究”列为主要探索内容之一,在数理部和信息科学部联合的“周期和非周期微结构的新光子学特性”主题中将“周期及非周期微结构中在太赫兹、近红外及可见波段的负折射效应研究”列为主要探索内容之一。同时,基金委信息学部将“异向介质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列入2005年重点项目指南,异向介质即是左手材料的另一个名称。
目前国内开展左手材料与负折射效应研究的主要单位的概况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3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吴群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全面开展了左手材料的相关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在左手材料领域,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57篇,EI检索论文103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4次,特邀报告4次;受国防科技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术专著1部;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了四大方面:“左手材料激发机理分析与电磁特性分析”、“性能优良的左手材料构造与验证”、“左手材料在新型微波器件中的应用”和“基于左手材料的隐身技术”。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崔铁军教授为主的课题组长期从事计算电磁学与左手材料的研究,并于2009年获得重大突破,先后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研制成功“隐身衣”,独立制作出可吸收微波频段的“黑洞”。崔教授的课题组在左手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不断延伸、发展。
中科院物理所:该所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泛开展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研究和探索各种新型磁性材料,如铁磁性形状记忆合金,各种高频(直到10-100G范围)具有高磁导率,低损耗(如DC-DC convertor材料和左手材料)等;该所的微加工实验室在低维人工结构制作与应用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了二维不同结构光子晶体与左手材料、超导量子结构与器件等的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该校的纳米科技研究所所长陈子亭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凝聚态物理与光子晶体理论研究专家,主要从事光子晶体与左手材料方面的研究。
南京大学:该校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的冯一军教授主要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及微波器件等研究,目前承担新型人工电磁介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左手人工电磁材料和微波器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的陈鸿教授、张冶文教授等人在左手材料与负折射效应的基础理论、表征手段和器件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破。
复旦大学:以资剑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周磊教授等为首,在左手材料超平面成像、表征与器件应用(微波天线)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正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美国UCLC和AMES等研究机构开展这一领域的合作研究。该校的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三个专业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
上海理工大学:以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庄松林院士为首。庄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他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的CdSe硒化镉液晶光阀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根据左手材料不同凡响的特性,科学家已预言可以应用于通讯系统以及资料储存媒介的设计上,用来制造更小的移动电话或者是容量更大的储存媒体;等效的负折射媒质电路可以有效减少器件的尺寸,拓宽频带,改善器件的性能。未来,左手材料将会在无线通信的发展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左手材料——已被列入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年重点项目指南
左手材料的研究已引起我国有关科学界的关注。除上海科学家以外,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均有科学家先行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左手材料和负折射效应的研究列入了2005年重点交叉项目指南中,在数理部和工程与材料学部联合的“准相位匹配研究中的若干前沿课题”主题中将“左手材料相关基础性问题研究”列为主要探索内容之一,在数理部和信息科学部联合的“周期和非周期微结构的新光子学特性”主题中将“周期及非周期微结构中在太赫兹、近红外及可见波段的负折射效应研究”列为主要探索内容之一。同时,基金委信息学部将“异向介质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列入2005年重点项目指南,异向介质即是左手材料的另一个名称。
目前国内开展左手材料与负折射效应研究的主要单位的概况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3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吴群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全面开展了左手材料的相关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在左手材料领域,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57篇,EI检索论文103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4次,特邀报告4次;受国防科技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术专著1部;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了四大方面:“左手材料激发机理分析与电磁特性分析”、“性能优良的左手材料构造与验证”、“左手材料在新型微波器件中的应用”和“基于左手材料的隐身技术”。
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崔铁军教授为主的课题组长期从事计算电磁学与左手材料的研究,并于2009年获得重大突破,先后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研制成功“隐身衣”,独立制作出可吸收微波频段的“黑洞”。崔教授的课题组在左手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不断延伸、发展。
中科院物理所:该所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泛开展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研究和探索各种新型磁性材料,如铁磁性形状记忆合金,各种高频(直到10-100G范围)具有高磁导率,低损耗(如DC-DC convertor材料和左手材料)等;该所的微加工实验室在低维人工结构制作与应用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了二维不同结构光子晶体与左手材料、超导量子结构与器件等的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该校的纳米科技研究所所长陈子亭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凝聚态物理与光子晶体理论研究专家,主要从事光子晶体与左手材料方面的研究。
南京大学:该校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的冯一军教授主要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及微波器件等研究,目前承担新型人工电磁介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左手人工电磁材料和微波器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的陈鸿教授、张冶文教授等人在左手材料与负折射效应的基础理论、表征手段和器件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破。
复旦大学:以资剑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周磊教授等为首,在左手材料超平面成像、表征与器件应用(微波天线)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正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美国UCLC和AMES等研究机构开展这一领域的合作研究。该校的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三个专业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
上海理工大学:以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庄松林院士为首。庄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的研究,他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的CdSe硒化镉液晶光阀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