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8个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2008年,学校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批准的101家2009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围绕FAST项目与国家天文台共建的联合天文技术中心已经启动,首批资金已经到位;贵州省生物质化学利用工程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试验平台等已获立项;人文社科获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9项,占全省总数的36.4%;获贵州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占全省立项总数的50%;申报专利74项,获授权17项。 2008年省首批8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中,贵大占3个,2009年省第二批11个团队中,贵大占5个。分别为:贵州大学“贵州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贵州磷矿高效开采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果树学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金道超领衔的“贵州省山地农业害虫治理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宋建波领衔的“贵州省岩溶地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曹建新领衔的“贵州省绿色化工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王嘉福领衔的“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喻理飞领衔的“贵州省退化植被生态系统修复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学校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能力,2009年贵大成为全省首批5个知识产权示范单位之一。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07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88项,省部级课题1019项;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18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89项,出版学术专著212部,发表学术论文967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95篇。2006年获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亿,项目合同经费约1.4亿元,实际到账经费1.14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43%和48%。
近三年,全校有3000余名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88 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87人次,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442项,省级奖项201项。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苏茂同学研制的“远程虚拟兼编程控制开链杆式关节型机器人”获二等奖,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学校公开出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艺术版)、《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以科技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优势,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建议、项目咨询等形式,积极为地方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贵大人“立足贵州,服务贵州”,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着力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奉献、能创造”的“四能”人才。“四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铸就了贵大学子“坚毅笃实、明德至善”的品格,他们个个“砺能致远 博学笃行”,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担纲扛鼎。自建校以来,贵州大学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15万余名各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其中包括构造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肖序常、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祖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陈朝文、“油菜大王”侯国佐、“蔬菜大王”李桂莲、首钢集团原董事长罗冰生、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袁仁国、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据统计,目前在贵州省各级各类专业技术骨干中,农林生产科研和推广行业75%以上,烟草行业65%以上,电力、化工、冶金、IT、矿业采掘及加工行业50%以上,文艺界、新闻传媒行业80%以上,政法系统45%以上,各级各类教育一线的教学及管理人员30%以上,都是贵州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扎根贵州,服务贵州,在贵州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创造无愧业绩,奉献无悔人生,赢得了“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赞誉,为富民兴黔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创建良好整洁的校园文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8年在贵州省高校首届“优美校园”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我校被设立为十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亚太大学联盟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学校共派出300 多人次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和短期学术访问;共接待包括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John D. Negroponte)及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香港特首曾荫权、澳门特首何厚桦等政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斯蒂格里茨(Stilglity)、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校长SINGARVELOU、韩国培材大学校长郑淳勋等大学校长,相继率团访问贵大;先后邀请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E. Stilglitz),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里奥纳多•林朵伊(Lenoard F..Lindoy)博士等在内的2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校领导也先后访问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西切斯特、日本创价大学、韩国培材大学等30多所高校。
2008年4月26日,教育部“第六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人才培训工作会议”暨教育部援外基地授牌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章新胜副部长为贵州大学等10个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授牌。基地将配合教育部教育援外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工作,承担来华、出国培训项目,选派援外教师、建立援外教师人才库以及商务部等其他部委委托的援外项目。
2008年7月,学校圆满地承办了教育部、外交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得到了上级部门和
学校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能力,2009年贵大成为全省首批5个知识产权示范单位之一。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07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88项,省部级课题1019项;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18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89项,出版学术专著212部,发表学术论文967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95篇。2006年获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亿,项目合同经费约1.4亿元,实际到账经费1.14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43%和48%。
近三年,全校有3000余名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88 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87人次,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442项,省级奖项201项。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苏茂同学研制的“远程虚拟兼编程控制开链杆式关节型机器人”获二等奖,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学校公开出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艺术版)、《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以科技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优势,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建议、项目咨询等形式,积极为地方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能”人才】
长期以来,贵大人“立足贵州,服务贵州”,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着力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奉献、能创造”的“四能”人才。“四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铸就了贵大学子“坚毅笃实、明德至善”的品格,他们个个“砺能致远 博学笃行”,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担纲扛鼎。自建校以来,贵州大学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15万余名各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其中包括构造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肖序常、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祖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陈朝文、“油菜大王”侯国佐、“蔬菜大王”李桂莲、首钢集团原董事长罗冰生、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袁仁国、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据统计,目前在贵州省各级各类专业技术骨干中,农林生产科研和推广行业75%以上,烟草行业65%以上,电力、化工、冶金、IT、矿业采掘及加工行业50%以上,文艺界、新闻传媒行业80%以上,政法系统45%以上,各级各类教育一线的教学及管理人员30%以上,都是贵州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扎根贵州,服务贵州,在贵州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创造无愧业绩,奉献无悔人生,赢得了“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赞誉,为富民兴黔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创建良好整洁的校园文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8年在贵州省高校首届“优美校园”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我校被设立为十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亚太大学联盟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学校共派出300 多人次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和短期学术访问;共接待包括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John D. Negroponte)及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香港特首曾荫权、澳门特首何厚桦等政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斯蒂格里茨(Stilglity)、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校长SINGARVELOU、韩国培材大学校长郑淳勋等大学校长,相继率团访问贵大;先后邀请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E. Stilglitz),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里奥纳多•林朵伊(Lenoard F..Lindoy)博士等在内的2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校领导也先后访问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西切斯特、日本创价大学、韩国培材大学等30多所高校。2008年4月26日,教育部“第六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人才培训工作会议”暨教育部援外基地授牌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章新胜副部长为贵州大学等10个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授牌。基地将配合教育部教育援外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工作,承担来华、出国培训项目,选派援外教师、建立援外教师人才库以及商务部等其他部委委托的援外项目。
2008年7月,学校圆满地承办了教育部、外交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得到了上级部门和
上一篇: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03-17 ]
下一篇:南京邮电大学[ 03-17 ]